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0章

      “每个月,他们问你要多少保护费?”
    眼睛看不太清楚的店主慢腾腾地擦着桌子:“每个月二十元钱。”
    “这么多?”路昭十分惊讶。
    店主苦笑着:“大家都要交这么多。”
    这一条街上做生意的店铺有好几家,整个县城更有好几百家小店小铺,这郑大虎岂不是光靠收保护费就能每个月挣几千块钱?
    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豢养着这帮打手,靠吸百姓的血发家致富。
    第124章
    路昭心里记住了这个名字,决定花些时间四处走动观察,把这个郑大虎的底细摸清楚。
    他有好几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又有老李的教导,自己也聪明,知道郑大虎这样的人能在左安县屹立不倒,背后肯定有人撑腰、有利益关系。
    要放在前两年,他脾气冲动的时候,碰上这样的事早就揭竿而起了。
    可是在德阳县工作时,他的冲动差点犯下错误。
    当时他为了修路和当地的村霸起了冲突,最后村霸纠集了附近好几个村子,不许马路经过他们村的集体土地。
    最后还是老李教他,放出消息,马路改道,只经过其中一个村子,激化几个村子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内部分裂,再逐个击破。
    谈通第一个村子之后,剩下的几个村子一下子急了,生怕修路真的漏下了他们,一个个主动上门来谈,被老李全部拿下。
    这次教训之后,老李就教他,到了一个地方先得摸清环境,得罪人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别让得罪的人都团结起来一致对付你。
    老头一边啜着二锅头,一边说:“只要敌人不团结,咱们再弱势,都有机可乘。”
    路昭把师父的这句话又默念了一遍,扶着盲人店主坐在桌边:“那您一个月自己能挣多少呢?”
    店主也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刚刚看他敢打郑大虎手底下的小混混,这会儿对他恭敬又提防。
    “挣得不多,勉强糊口。”他笑着说。
    这时,门口小跑进来一个人,喘着气,叫:“妈妈。”
    店主一愣,转头看去,应道:“今天这么早就放学了?”
    路昭也看了过去,这是个约摸十六七岁的雌虫,背着书包,穿着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干干瘦瘦的,皮肤黝黑,只有两只眼睛又黑又亮。
    他说:“我和老师说了一声,提前下课回来了。”
    他一进屋,就赶紧把书包放下来,拿过雌虫店主手里的抹布,把几张刚拼好的桌子椅子都擦了一遍。
    店主说:“要好好上课,提前回来干什么。”
    说着,他就站起身,慢腾腾往柜台后走去:“妈妈给你煮点面条吃。”
    路昭在旁看着,像看到了多年以前的自己和母亲。
    那时他也总是提前下课,跑回来照顾弟弟,收拾家里,为母亲分担家务。
    如果不是后来考上大学,去首都读书,大概也不会有后来这些奇遇了。
    路昭一边心中感慨,一边打量着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
    他很懂事,也很勤快,把店里收拾好,就走到路昭身边:“您要吃点什么?”
    路昭看了看他,又看看柜台上贴的价目表,说:“一碗木耳肉丝面,加一个煎鸡蛋。”
    少年连忙点点头,去柜台后帮母亲的忙。
    他的母亲患有眼疾,看不清楚,所以做事总是慢腾腾的。这个少年就麻利地把面条捞出来,盛到碗里,盖上臊子,洒了把葱花,再端出来给路昭。
    路昭搅了搅面条,问这少年:“你多大年纪?”
    小雌虫回答:“快满十六了。”
    路昭微微一笑:“在读高中吗?”
    小雌虫点点头。
    这时,柜台后传来店主的声音:“康儿,面好了,快来吃吧。”
    少年连忙跑去柜台后了。
    路昭在外吃着面,听到后头传来的母子俩的小声谈话。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吗?”
    “出来了,我考了全班第一名,学校奖励了五块钱。”有些稚嫩的声音说,“妈妈,给你。”
    “好,妈妈给你存着下学期的学费。”
    路昭心里想,现在县里就这么几所高中,都是公立中学,学费并不高,要交的费用只是课本费、基本伙食费,一个学期大概二三十元。
    而左安县贫穷落后,老百姓收入都很低,大家也就不会出来吃饭、消费。
    这间小店利润薄,如果店面是租的,那一个月能挣个五十元都算不错了。
    这些得承担母子俩的生活开销,每月还得余下钱来攒学费。
    如果不交保护费,母子俩维持生活还有一丝余裕,可交了保护费,一个月就剩那么点钱,一旦哪里需要用钱,这个家庭就无法运转了。
    路昭叹了一口气。
    店里收拾好后,陆陆续续又有客人走进来,少年吃完面条,便开始帮忙招呼客人了。
    客人中有些是熟客,叫他“康娃子”,叫店主老张。
    老张以前也不姓张,是因为帝国时期结婚,很多人改随夫姓,他才改了姓。
    他的眼睛是多年前战乱逃难时,捡废品被化学试剂溅到灼伤的。
    那时也没有什么治疗条件,只能靠自己恢复,所以就成了现在这样,只能勉强视物。
    逃难到这里后,老张和丈夫在一处小村落了脚,后来建国解放,他们也分到了一些土地,就靠农耕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