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66节

      沈瑶愣住了,指着自己,
    “我?著书?”
    “没错。”谢钦坐在她对面,神色荣焉,“昨日蔺大人回了京,他拦住我滔滔不绝讲述那嫁接之法,称之为前无古人的创造,他学习你的法子,将两种农作物嫁接,如今苗已成活,待成功便可推广,这可是千秋万代的好事,你自然得将此法传承下去。”
    沈瑶被他鼓励到了,什么都顾不上,一头钻入后院忙活。
    谢钦失笑,这样生机勃勃的沈瑶,瞧着令人稀罕。
    就这样,日子不声不响过去半月。
    老太太每日汤水不断,谢钦要么在朝中用膳,要么悄悄倒了,没有故意以此来试探沈瑶,倒是沈瑶吃了个大饱,每日每夜均要在院子里吹半日冷风方能平复。
    恰恰到了年底,正是朝中最忙碌的时候,谢钦忙完三年一期的各部堂官大选,紧接着又要组织各地官员考核与发放年饷之类,一月有半月歇在朝中,其余时候回到故吟堂,沈瑶偶尔睡着,偶尔累趴了没有力气与他说话。
    说来也怪,自吃了老太太大补的汤药,沈瑶近来睡得极好,不再像以前那般动不动便要寻安抚,故而谢钦也没机会搂着美人入眠。
    二人默契地没提同房的事,谢钦即便想,也克制得很好,临门这一脚,需要沈瑶自己来踢。
    日子悄无声息进入年关,沈瑶一面忙着园圃,一面帮着二夫人打点家务,那四姑娘谢文敏终是把那门亲给退了,如今二夫人又张罗着给她寻新的婆家,府上中馈有一半担子落在沈瑶身上,因为宁家的事,老太太现在看大奶奶宁氏也不顺眼,没打算让宁氏帮衬沈瑶,反倒是吩咐谢京给沈瑶打下手。
    这么一来,现在坐镇在议事厅管事的,一边是二夫人与儿媳妇周氏,一边是沈瑶与谢京。
    腊月初二这一日,天朗气清,二夫人带着女儿去城外寺庙上香,实则行相看之举,独留沈瑶,二奶奶周氏与谢京打点家务。
    针线房的管事拿着一张账单递给二奶奶周氏,
    “快到年底,奴婢们也该给各位主子预备除夕的新裳,依照往年,各位主子每人得准备四身,只是今年添丁进口,预算便多了些,奴婢昨日拿了二夫人的对牌去了账房,账房的许管事却说超支了,将之退回来,奴婢没法子,只能请夫人奶奶们示下。”
    周氏捏着账单,为难地看着沈瑶。
    “六婶,母亲不在,您看看这事该怎么说?”
    黎嬷嬷在一旁看了一眼周氏,暗暗冷了脸。
    银库与账房一直由二夫人婆媳牢牢把控,眼下遇到棘手之处却往沈瑶这里推,这里头的门道,黎嬷嬷自然清楚,今年收成不如往年,谢家家族根深叶茂,百年世族的体面得维持住,譬如今年谢钦大婚,老太太高兴,大办特办,足足耗去了两万两,公中账面不好看。
    年关又有诸多大头开销,年前家宴,各主子退旧换新,亲戚之间的年节礼,跨过年后,从初一到十五,宴席摆个没停,其中还得预备着怡宁郡主的陪郎宴,怡宁郡主一月前嫁给了新任刑部尚书之子,刑部尚书是谢钦举荐上去的,家里自然看重谢钦这个外甥女,平南王妃十分高兴,满面红光,谢家也跟着要给体面。
    旧的排面省不了,进帐又不如往年,一来二去,缺口便大了。
    账房的五位管事日日长吁短叹,恨不得发一笔横财来。
    至于这笔横财,自然是指望老太爷当年留下的那笔家产。
    沈瑶接过账单一瞅,她对谢家内里情形不太熟悉,便问周氏,
    “往年开支了多少银子?”
    周氏稍一思忖立即回,“去年是一千五百两的开销,里头还包括下人的新衣。”
    沈瑶不由得有些佩服周氏,难怪老太太夸她能干,一家子人那么多账目,她居然都记在心里,不愧是当家好手。
    沈瑶再看了一眼今年的账目,“多了五百两。”
    针线房管事担心沈瑶以为她贪墨,连忙解释道,
    “六夫人,您可以拿这账目与去年的比对,奴婢每一笔都算得清楚,实则是人口多了,下人也添了五十人。”
    这个当口,又有几位管事的来领批票,有外院给诸位主子采购笔墨纸砚的,也有下人家里办丧,依着规矩来领赏钱的,穿堂内络绎不绝。
    沈瑶循旧例,合乎规矩的,全部给批票,超支的留下来,
    “等二嫂回来,再行定夺。”
    沈瑶并非不能决断,牵扯账目的事还是让二夫人自个儿料理。论开销,六房反而是谢家开销最小的一房,下人精而不多,譬如二夫人屋里有二十来名丫鬟伺候,后院还有二十多个仆妇与粗使,而沈瑶的故吟堂,里里外外只有十人。
    沈瑶与谢钦几乎没有什么人情往来,谢钦的笔墨都是皇帝亲自赏赐,从不打公中出,她又一向节省,每日的月例银子大多存着呢。
    周氏也没强求,只道,“都听您的。”
    中午在议事厅用了便饭,沈瑶便歇在了梢间,眯了不到两刻钟,便睁了眼,这时,两个面熟的婆子相携迈了进来,一人面颊生得白白胖胖,嵌着一双豌豆眼,另一人倒是瘦瘦的,神情唯唯诺诺,带着几分小心。
    “给六夫人请安。”二人恭恭敬敬跪下磕头。
    沈瑶慵懒倚在铺着貂皮的躺椅上,身上罩了件披风,手里抱着个手炉,见二人磕头,便起了半个身子,温和道,
    “快些起来,可是有什么事?”
    那白胖的婆子先开口,她从兜里掏出一个护手,
    “叨搅夫人实在罪过,奴婢是个闲不住的性子,上回瞥见您手上生了冻,心里挂记着,这不,夜里缝缝补补,给您做了个护手,奴婢旁的不敢说,针线上倒有些底子,便厚着脸给您送来,望您别嫌弃。”
    另一位婆子嘴皮便没这么利索,就着她的话支支吾吾捧着个护耳,
    “奴婢给夫人做了对护耳,冬日走在风口里用着很好。”
    沈瑶吃了一惊,颇有些震动,连忙接了过来细瞧,针脚都是极好的,面料算不上最好,却也十分不错,可见是费了心思来讨好她。
    那婆子说她手生冻,倒也有缘故,她日日往园圃跑,没少沾冷水,不小心便受了冻,不过这种事在岳州时乃家常便饭,沈瑶没放在心上。
    沈瑶是吃苦过来的,看着下人眼巴巴讨好,心生怜惜。
    黎嬷嬷替她回道,
    “你们的心意夫人受了,回去好好当差便是。”
    二人也不敢多言,相继退下。
    待人离开黎嬷嬷便与沈瑶道,
    “这二人是个聪慧的,趁着二夫人不在,来您这拜码头呢。”
    “这话怎么说?”
    黎嬷嬷道,“老太太年事已高,府上终究要分家,咱们故吟堂的人除了府上给的份例,您和爷还额外赏一些,府上的管事们都眼馋,巴不得入您的眼,回头分家时,求您给捎带过去呢。”
    原来如此。
    谢家其他房虽谈不上日薄西山,终究是后继乏力,唯独六房蒸蒸日上,管事的都是明眼人,自然是抱着大树好乘凉。
    下午又当了半日家,好不容易熬到二夫人回来,便将犯难之处全部推给她,
    “这几项弟妹我实在是拿捏不准,还请嫂嫂定夺。”
    二夫人看了一眼便知怎么回事,夜里大家伙聚在老太太明间喝茶时,二夫人乘势便开了口,
    “母亲,儿媳这几日盘账,估摸着年底连带年初的开销,怕是有八千两银子的亏空,儿媳正在愁该怎么办。”
    她话音一落,对面的大夫人吃了一惊,“八千两亏空?怎么有这么多,我记得去年年终盘账结余了一万多两,拿着去年的对比,今年各地庄子铺子进帐也该不少于八万两,如此今年账面总该有九万两银子,二弟妹现在告诉我有八千两亏空,难道这一年花了十万两不止?”
    “大嫂,账不是这么算的....”
    每每牵扯到账目,大夫人便咬着二夫人不放,必定是吵个不可开交,二老爷挥挥手,示意年轻的子侄媳妇们都退下,只留几位老爷夫人在场。
    谢钦还未回来,沈瑶便当个睁眼瞎,默不作声听着。
    二夫人对大夫人这套说辞习以为常,
    “大嫂若不放心,尽管查账目。”
    大夫人轻哼一声,“成,只要母亲点头,我便安排人手来查。”
    大老爷见老太太脸色很难看,立即喝了妻子一句,
    “好了,都是一家人,这么多人吃吃喝喝能是一笔小数目吗?眼下先不说查账的事,到了年关,得将这事给应付过去。”说完他看了一眼二老爷,
    “二弟,今年庄子收成如何?”
    二老爷掌着府上庶务,闻言只是苦笑,“淮南闹过灾荒,不仅收成不好,为了安顿佃农,还赔了一笔进去,东北与去年持平,这一年全靠江南的佃租与铺子,收成比去年少了三成,堪堪入账六万两,去年是结余了一万五千两,加起来今年账面是七万五千两,六弟大婚用了两万两,又添丁进口,至而今缺口有八千两。”
    “这还要紧巴巴过年,倘若放开些,怕是一万两还嫌少。”
    大老爷没想到形势这般紧迫,沉默不语。
    屋子里一静,三老爷见两位兄长都发了话,坐在那里有些窘迫,双手搭在桌案,满脸歉意道,“我们三房倒是拖后腿了,今年添了好几个小子。”
    三夫人身子不太好,三老爷屋里收了不少姨娘,姨娘一个个也很能生,三房庶出的子女不少,庶出的儿子再娶妻,又生了些孩子,别看三房是庶出,人丁却十分兴旺。
    三房无权无势,全靠公中贴补,三老爷在两位兄长面前一直谨小慎微。
    三夫人听了这话,暗暗瘪了瘪嘴没做声。
    最后大家视线都落在老太太身上。
    老太太坐在罗汉床上冷笑一声。
    账面难看是真,三个儿子齐齐来逼宫也是真。
    她瞅了瞅二夫人,二夫人满脸愧疚。
    平日里大家都孝敬老太太,可真正到了紧要关口,人人都要为自己打算,二房不可能拿自己既得利益来贴。
    老太太年纪六十五有余,谁知能不能捱过七十岁,越老越糊涂,大家伙都希望趁早把家产分了,回头也好安安生生过日子。
    老太太看着一屋子默不作声的儿女,想起老太爷临终的话,
    “你手可得紧一些,不到闭眼那一刻不要松口,一旦东西交出去,回头哪个还记得你。”
    老太太倒不是担心没人惦记着她,老太爷过世时谢钦还小,现在谢钦是朝中首辅,别的儿子靠不住,这个是靠得住的,沈瑶又天真烂漫,没有其他媳妇那么多心思,若依她,她恨不得现在就分了家,她回头傍着老六过日子,不知多快活呢。
    只是事情不能这么办,不像样,平白招人笑话。
    “既然缺银子,便开库房吧,拿一些不曾在人前摆过的物件去兑些银钱。”
    大老爷和二老爷脸色就变了。
    变卖家产可不是兴旺之兆,大老爷是国公爷要面子,二老爷呢,掌着府上产业,这事一旦传出去,就是他经营不善。
    二老爷不知想起什么,望了一眼窗外黑沉沉的天色,
    “六弟怎么还没回来?”
    老太太闻言老脸拉下,“你又打他什么主意?这个家是你当的,府上的事也是你们长兄与次兄商量着办,他从来都不管,怎么,出了事就巴不得他来收烂摊子?”
    老太太并非不明白,二老爷定是想将库房的东西抵给谢钦,让谢钦掏银子出来,如此问题解决了,也不必丢脸面。
    公中的东西本有谢钦一份,凭什么要谢钦掏银子。
    老太太护幺儿。
    二老爷与大老爷相视一眼,笑笑不接话。
    老太太嗤了一声,目光落在沈瑶身上,一屋子人唯独她年纪最小,一张小脸白得发光,老太太看着她,眼神不由地放软,
    “瑶儿,你可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