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490节

      回头回了宫里,皇上竟然在东宫等他:“你回来就别乱跑了,朕过来看看你,脚丫子怎么样了?”
    “还行……御医给配了药水儿泡脚。”太子殿下有点羞涩而小声的道:“儿臣忍得住!”
    “脚下的水泡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你小子行啊,朕还以为你会哭呢!”皇上挺稀奇的,太子殿下不说娇生惯养,可也没吃过这样的苦。
    在莲花坳的时候,他可是听说了,那温雅士惯着他,可没让他吃苦。
    “儿臣觉得,儿臣不如父皇。”太子殿下正色道:“父皇小小年纪就已经随军了,可儿臣这个年纪,却是在东宫,由最好的先生教导,最好的伴读陪着,吃喝上更不用说了,自从母后去了,父皇看待儿臣,就跟看待眼珠子一样,小心谨慎,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儿臣最初,还觉得很好,很舒适,可是先生带着儿臣出门去,体验百姓人家的生活,儿臣才知道,这世间有很多的事情,看起来是轻松惬意,实际上也是很吃苦的,比如现在,儿臣只是牵着牲口来回的运送谷穗,就走了一脚的水泡,这还是秋收时节,农家最基本的活儿,孩子老人都能做的那种!”
    “可就算是这样,儿臣也累的满脚大水泡不说,这两天,手也起了水泡。”他伸手给皇帝看:“杨叉子还是杨木杆儿的呢!”
    杨木杆儿的软,一般人家用这个杨木做的木头农具,不怎么抗用。
    用两年就会换掉,不然容易半路坏掉,那就耽误事儿了。
    而杨木杆儿不抗用,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软啊,不费劲儿不说,还不磨手掌。
    当然,这里的“不磨手掌”,只是针对常年累月做农活儿的农人而言,不包括太子殿下这样娇生惯养的半大少年们。
    “就算如此,儿臣也手脚都是水泡,那百姓们呢?听闻最结实的木质农具,是用铁木打造而成,或者是枣木的,那样的话,能用十几二十年,甚至是更久,有些农具代代相传,竟然三四代人都没用坏!”太子殿下道:“儿臣是太子,父皇春秋鼎盛,儿臣肩上的担子还不重,儿臣就想在农业方面,做点贡献,哪怕是能改良个农具,也是儿臣为天下百姓做的事情,未来儿臣要是跟您一样忙了,就没那个时间了,所以现在要趁早。”
    这也是另类的表示,自己不会贪权。
    现任皇帝跟储君,一直是矛盾的存在。
    皇帝权柄,不容人觊觎;同样的,他的权柄有一个人可以光明正大的惦记,那就是储君。
    什么叫储君啊?
    储备的君王啊!
    他是预备役,皇帝是现役。
    天地君亲师,俩人先是皇帝跟太子,其次才是父子。
    太子殿下这么未雨绸缪,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了。
    “好,好,好!”皇帝连说了三个“好”字给他:“我儿好志气,好,你的先生很好,教导的你并不拘泥于世俗。”
    他夸赞了一下温润,又吩咐人好好伺候太子,心满意足的走了,走路都带风了呢。
    甚至去看了一下大公主和二公主,还去看了看三公主,最后是二皇子,玩了半天才在熹妃那里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又去了康嫔那里用早膳。
    康嫔有了身孕不能侍寝,但是在一起吃一顿饭还是可以的。
    而第二天,温润又换了一个地方,找了个晒谷场,让小少年们举着杨叉子,开始翻那些谷穗,通风透气干燥的同时,也免了它们捂着发霉。
    温润这一天在晒谷场,跟几个老头儿竟然吃到了盐水煮的毛豆!
    享受了一把。
    盐水毛豆很好吃,他带着的点心茶水,让老头儿们也爱不释手。
    形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忙忙活活的好几日,小少年们的胳膊都酸疼了,吃饭的时候,筷子都是抖动的,温润问他们:“知道秋收是怎么回事儿了吧?”
    “知道了!”一起回答,有气无力。
    “这才是谷子而已,稻子和其他农作物的秋收,你们都没经历过,以后慢慢学就是了。”温润宣布了一个好事儿:“今天晚上好好休息,明天带你们去采蘑菇。”
    前两天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有一些地方起蘑菇了,距离京城不远不近,就是可能要走的早一些。
    不然蘑菇都让人采没了。
    他选的地方,是金大雅他们家的一座山,这座山他们家是作为山地来用的,山上不仅有好大一片树林子,还有一些果树呢。
    采集一些蘑菇,让他们放松一天,后天继续上课了。
    他不能带着他们老是出来体验生活,那武技课的先生该不满意了。
    “好呀!”一群小少年欢呼了一声。
    他们的手和脚都起了水泡,也磨破了,实在是难受,每日的泡药水儿已经不太管用了,他们的手脚上都磨出来一点点的硬茧子。
    温润锻炼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就开始收手。
    第二天果然带着他们上了山,山上早就清空了,只有他们一群人在,山上的蘑菇也的确是长出来了,而且蘑菇都是没有毒的那种,因为这里经常有人采蘑菇,长出来的毒蘑菇都被掘了根儿,好蘑菇都保留了下来。
    午饭是吃的晚了点儿,在山下的一户农家,采来的蘑菇不太多,太子殿下毫不客气的将好的都挑出来,自己用大码针穿了棉线,一个个将蘑菇穿了起来,然后放到屋檐下挂着风干:“我要把这个带回去给我父亲,嗯,晾晒好了,冬天的时候吃。”
    他一口气穿了两串儿,有捡了一些出来要晚上拿给父皇吃。
    剩下的就没多少了。
    温润让人将蘑菇开水焯了一下,然后在炖大骨头汤的时候,撒了进去。
    蘑菇味儿的大骨汤,简直没谁了!
    清淡开胃不油腻,很适合秋天这个时候喝一喝。
    太子殿下喝的肚子都圆了:“这个太好喝了!”
    “新鲜的猪筒骨,加上蘑菇,放一点儿葱花香菜碎进来,美味的不得了。”温润也喝了个水饱:“这边一大早上就杀了猪,猪筒骨就熬汤了,再加上蘑菇,啧啧啧!”
    中午的主食,是蛋饼,加上这汤,菜就简单了,是蒜泥白切肉,加上凉拌野菜。
    吃了一顿好饭,就是不怎么抗饿,带着他们下了山,回了京城,就肚子空了。
    毕竟喝的都是汤汤水水居多,温润送他们回去之后,到了家里,就先干掉了一盘子的点心,其实也就五块麻将大小的槽子糕而已。
    刚好赶上王珺回来,见到温润开心坏了:“这几天你跑的可够勤快的呀?”
    整日地带着一群小子们,上蹿下跳。
    “秋收完事了,让他们吃点苦头就行了,不能真跟个农家小子似的,累得半死。”温润摇了摇头:“何况今天没干活儿,就上山采蘑菇去了。”
    算是秋游的一种吧。
    “家里也采了不少蘑菇。”王珺坐了下来:“晚上吃蘑菇。”
    “好呀好呀,我都饿了。”温润摸了摸肚皮,他是有点饿了。
    “看出来了,你都吃了槽子糕了。”平时温润饭前一般不吃东西,就怕吃不下饭。
    不用王珺吩咐,张三儿那边已经开始传饭了。
    老王家今天吃了个全蘑菇宴,各种蘑菇分门别类的做了出来,可把温润美坏了,更有家里的熬煮的蘑菇鸡汤,比大骨汤更好喝。
    甚至让温润想起来一道西式菜品:蘑菇奶油浓汤!
    嗯,过年的时候,可以算一道进贡上去的菜。
    第二天休息,晚上俩人滚床单,温润上午才起来,收拾利索吃了点东西,就跑去看他的西红柿和辣椒了。
    这几日就要透一下籽儿,然后用纱布包起来,明年就能扩大种植。
    辣椒皮被他碾碎了,放上白芝麻,一点花椒大料做的料油,趁着热乎劲儿,浇上去,吱吱作响,一大份红油辣椒就做好了。
    温润忙忙叨叨的整理自己这点儿番邦的农作物,突然家里来了客人,指明要见他。
    “见我?谁呀?”温润擦了擦手:“认识的人?”
    “对方说是一个叫彭飞的人,托人给您带来了一些番邦的东西。”张三儿道:“应该是个管事,不过说官话有点拗口。”
    “彭飞?快让他进来!”温润顿时就兴奋了。
    他委托彭飞在沿海地区,找一些番邦人采买番邦的植物,有好几年了,他画的那种玉米啊,土豆啊,甚至是番薯,都画的很仔细,可一直没消息。
    现在彭飞没写信给他,却是派人来了一趟,肯定是找到了什么!
    温润颠颠的往外跑,急切的不得了。
    很快他就见到了来人,来人长得很有个性,是个客家人,自称叫彭大海,是彭飞的奶爹,也就是彭飞乳母的丈夫。
    第467章 玉米,西天麦
    “飞少爷说,您要番邦的东西,可沿海地区番邦的东西不少,京城也不知道有没有,后来还是家里夫人做寿,有人献上来一样东西,看着挺好的,飞少爷就留了一点儿籽儿给您,托了别人怕给弄丢了,小人此次进京办事,正好给带来了。”来人拿了个巴掌大的荷包,恭敬的递给了……张三儿。
    温润伸出手,有点点尴尬呀!
    按照这帮人的习惯,东西是要交给张三儿这个管家,检查一下没问题了,才会交给作为老爷的温润。
    温润一兴奋,把这个繁文缛节给忘掉了。
    幸好张三儿激灵,也知道温润的性格,这才没出丑,一转手就放到了温润的手上,还打开了荷包。
    温润低头一看,惊呼一声!
    “玉米粒儿!”
    玉米,也叫玉蜀黍、西天麦、包芦、玉茭、苞米、棒子、粟米、玉麦、芦黍、包谷、麻蜀棒子。
    温润只知道,在一四九二年十一月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玉米仅仅存在于美洲。
    当时玉米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没有玉米就不可能有印第安人的文明。
    而他前世,经近代农民的选择和育种家工作,玉米获得了更高产的性状,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
    温润对于吃的东西,一直都很执着,了解的也多一些。
    关于玉蜀黍品种传入中国的问题,《中国玉米品种志》中说:“玉蜀黍十六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据日本人星川清亲说,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玉蜀黍传入印度,而后从印度传入中国。
    但是,温润记得他穿来之前,最新的发现表明,玉蜀黍传入中国的时间显然早于明朝。
    据说元朝的时候,贾铭的《饮食须知·谷类》卷二:“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就有记载了。
    而元朝的李东垣在《食物本草·谷部》卷五:“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估计那个时候,这东西是当做稀奇的菜品来看待的,并没有当做粮食。
    不管是什么时候传来的,温润一直在寻找。
    据说康乾盛世,就是因为有了这玉米跟土豆,才消灭了很多的饥荒。
    现在这个时候,他没找到土豆,但是找到了玉米!
    真是谢天谢地!
    他还有了番茄跟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