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七零女场长 第59节

      白大娘说着还感慨道:“还是新社会好,咱妇女同志想干啥就干啥,要搁旧社会,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杨君苏顺着她的话说:“那可,新旧社会两个天,一个苦来一个甜。”
    “对对,这话真顺口。”
    三人愉快地告别。
    杨君苏回去就让小赵给田翠翠送去一张报名表。
    田翠翠的行动十分迅速,没两天就把报名表交了上来,一共有五十多户人家报名。比年轻人这边报名的还多。这也能理解,毕竟那边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转业军人一般都有安置费,经济实力也比小年轻雄厚。
    杨君苏又写了一份补充报告,报告中说这些转业军人拖家带口前来支援农场建设。人家已经为国家为百姓流了血,不能再让人家流泪。我们农场于情于理应该妥善安排家属的生活。上面说不定会关注这些军人转业后的生活状况。这可关系到农场的考评、形象和政治影响。
    杨君苏最后那一段话果然引起了场领导的深深思考。纪书记看到这份补充报告,思索良久,终于拍板:“同意集资建房。”
    当宋要武和贺新华接到通知时,宋要武倒还算淡定,毕竟杨君苏的报告是她交上去的,贺新华就十分诧异。
    他不由得感慨道:“这个小杨有你的风范,办事是雷厉风行,还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万万没想到事情真被她弄成了。
    宋要武笑而不语。
    贺新华酸溜溜地说道:“老宋,你欠我一个大人情。她可是我们基建科出来的。”
    宋要武笑道:“老贺,我一直记得你这个人情。”
    贺新华后悔是肯定后悔的,杨君苏要是在他们基建科,现在出名的就是他了。不过,他也很快释然,他的性子跟宋要武不一样。杨君苏在他手底下未必能发挥她的才华。
    总场同意集资建房后,杨君苏又回了场部一趟,主要目的是借钱。场部的财务处以前是独立的科室,后来为了方便管理,便挂在了后勤科名下,她找财务处借钱,就得先找后勤科的胡科长。
    杨君苏提出向胡科长申请借1500块钱,理由是集资建房是她提出来的,为了做出表率,她是一定要参与进去的。可她没钱,只能借钱参与这个伟大的工程。
    胡科长快被她绕晕了:“小杨同志,你为了做出表率,支援场里建设,所以向场部借钱?”
    杨君苏点头:“就是这意思。”
    白玉凤在旁边说道:“你这不是借我们的钱请我们吃饭吗?里子面子是你的,钱是我们的。”
    杨君苏严肃地纠正道:“白同志,你格局小了。集资建房利国利民利个人,这么一项伟大的超级工程,怎么能跟请客吃饭扯到一起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这么做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其实我家有房子住,我参不参加都没关系。关键是,我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我若是不参加,影响不好呀。”
    白玉凤:“……”她就没见过这么无耻的人。
    白玉凤想了想,就说道:“你要真想借钱,可以找亲戚借呀,场里工人都像你样一样,把财务室搬空了也不够。”
    杨君苏苦笑道:“我家没有有钱的亲戚。要不白同志,看在同事的份上,你借我300块咋样?胡科长,你手头宽裕的话也借我几百,大家为我众筹建房。”
    胡科长吓了一跳:“小杨,你可真敢想。”
    杨君苏见胡科长不同意,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她就去找何书记,“何书记,我是无所谓建房不建房的,我家也不缺房子住。我提建议主要是为了大伙着想。就是吧,咱第一批集资建房的人就是第一波吃螃蟹的,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我们呢。我只提建议,不亲自参与,就怕别人有想法。”
    何书记一想也有道理,于是,他便特批财务处预支1000块工资给杨君苏,之后每月从她工资里扣20块钱,扣够为止。当然,也没提利息的事。
    财务处接到批示拿给胡科长,胡科长也傻眼了,他还能说什么?只能给钱呗。
    杨君苏成了第一个向场里借钱盖房的人,大家听后也是一脸佩服。
    杨君苏再接再厉,赶紧跑到二分场场部找他们的黄书记聊聊,把这个事情说了,并提出想让她爸杨利民预支1500块工资。
    黄书记也听说过杨君苏的事,他不认识这个女孩,但他对杨利民熟悉啊。
    他跟杨君苏一交谈,他由好奇变成了欣赏随即又觉得遗憾,当初,咋就没把这个女同志招到他们二分场呢?谁能想到杨利民那个草包能生出这么好的女儿?真是歹竹出好笋,懒虫生条龙。
    关于借钱,黄书记听说何书记都批了,是有先例的,那他也批吧。于是,他也给了杨利民一个特批,准许他向场里借1000块钱,以后每月从工资里扣20。
    杨利民接到通知时,人都懵了。
    他懵懵懂懂地签字,从财务手中接到一沓厚厚的钱,再转手交给了在一旁等候的闺女。
    杨君苏笑着说道:“爸,你借钱可是黄书记特批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面子啊。你们场部这么多人,你是第一个从场部借到钱的。”
    “嗯嗯,有面子。”就是没钱了。
    杨君苏拿到钱,就去新成立的集资建房工作组交了钱,她要的是100平带院子的平房,场部的成本估算是每平米20块钱,她要交2000块。
    她做完这一切后,叶香云才知道消息。
    她一听到自己家竟然欠了农场2000块钱后,吓得人都傻了。
    叶香云一见到杨君苏和杨利民,就歇斯底里地嚷道:“你们爷俩为啥不跟我商量商量?两千块呀,咱家要多少年才能还清?”
    杨君苏淡定地说道:“咱们是借钱的,是大爷,你怕什么?该担心的是场部。”
    叶香云继续嚷:“你懂个啥,我这人欠了别人的钱就睡不着觉。”
    杨君苏道:“我跟你刚好相反,别人欠了我的钱,我才睡不着觉。”所以,她从来不借钱给别人。
    杨利民心中也挺忐忑,但一想到,他借的钱是黄书记特批的,同事中第一人,想起同事们那种惊讶敬佩的目光,他心中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谁都不敢借,就他敢。他家马上就有第二套房子了,新房。以后是穷了,但有面子呀。
    等到房子建好后,他就请这些人去新房吃饭,好好地震撼震撼他们。
    这种虚荣心冲淡了杨利民借钱的忐忑不安。
    他看叶香云这样,十分看不上:“君君妈,你能不能有点出息?不就两千块钱吗?那也叫个事儿?”
    叶香云:“……”说得你有几千块似的。
    叶香云跟这爷俩说不通,心中既憋屈又惶恐,于是便去找牛婶吴婶他们诉苦。没多久,家属区的人都知道杨君苏父女俩向场部借了两千块钱。
    大家先是诧异,接着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们太莽撞了,一下子借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还完。
    也有人说,杨君苏胆子太大,什么事都敢干。
    也有人说,杨君苏那么聪明,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杨君苏再出门时,不断地有人向她打听借钱的事。
    杨君苏云淡风轻地说道:“你卖红薯的没尝过红薯,提建议的不亲自参与,那像话吗?我不像有些人,提建议一箩筐,自己从不跟着做。我就是要跟着大伙一起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大家只能说:“君苏,你的觉悟真是太高了,我们佩服。”
    第六十五章 奠基仪式(上)
    总场同意职工集资建房, 但只同意在四分场设一个试点。其他三个分场以后再说。原则上也只允许四分场的职工参与。这次跟着去建设新场的大部分职工是要留下来的,当然,部分科员干部后期还有可能调动。
    总场办公室下通知让大家先交钱, 房子建好后, 按最后的成本计算, 多退少补。
    当时有意向建房的很多,但真正交钱的时候不少人又犹豫了。杨君苏能理解,她记得集资建房这事在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实行。他们目前应该算头一批, 有人犹豫有人观望很正常。
    而且农场很多人家住得比城里宽敞,相较之下, 对房子的需求也没有城里工人那么大。最先交钱的是家里人口多, 住得拥挤的,或是有儿子即将结婚的。另外就是转业军人, 他们多是拖家带口, 对房子是刚需。等着农场分房,不知哪年哪月。农场就算建房也是建宿舍楼和筒子楼。像杨君苏家住的那种带院子的房子, 必须得是科员以上才能分到, 还得排队。杨利民当初能分到是因为他在农场呆的时间长,又赶上了好时候。
    也有工人想向场里借钱,但基本都没批准, 还有人问杨君苏借怎么就批了,财务室回应说:“人家是提建议的人, 何书记特批的。你有本事也去找场长和书记给你特批。”要借钱的工人自然不敢去找场长书记, 场部临时制定一条规章:科员以上级别的职工才可以向场里预支工资, 场部批准的标准有两条:一对场里有特殊贡献, 二家里确实有困难。
    这么一算, 符合条件的不多。而且大家一看, 借的钱也是自己未来的钱,又不是真的找场里借的,不如就算了。最后想参加集资的就找亲戚朋友借钱,大部分也都凑上了。
    当时写报告时,杨君苏做的成本估算是每平米10块钱,场部的预算是每平20块,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是有点高了。她猜测场里是故意往高了估,若是估低了,钱不够,后面再让职工补交,大家难免会有情绪。但估高了往回退钱那又不一样了。
    她估算的成本是有根据的,这个年代,农村建造三间土坯房也得500,他们农场建的可是砖瓦房,还带院子,造价肯定得翻倍,楼房的造价更高一些。
    杨君苏计算一下,房子最后的成本应该是每平米15块左右,说不定她还能退回500元。
    杨君苏算完帐对杨盼说道:“二姐,我先弄一套房子,如果场里往回退钱,这钱就留着,下一批集资建房,你也报名。”
    杨盼吃了一惊,她从来没想到要买房,她说道:“咱家有两套房子了,够住了。”
    杨君苏说:“这套房是登记在我名下的,家里那套是农场分给咱爸的,你名下也得有房,以后婷婷也会有。”
    杨盼见妹妹是认真的,只好说道:“等钱退回来再说,我不着急。”
    杨君苏笑着点头:“行,反正以后有的是机会。”
    纪书记特意设立了一个临时办事处,由谢秘书管着。谢秘书任命杨君苏当他的助手。
    杨君苏身兼两职,既是谢秘书的助手,又是宋要武的助理。
    谢秘书亲切地说道:“小杨同志,辛苦你了。等我有机会向纪书记申请一下,给你增加点补助。”
    杨君苏坚决拒绝:“谢秘书,我这是为人民服务,为场里服务,要什么补助。为钱不革命,革命不为钱。”补助才几块钱,有它没它一样过,还不如趁机捞取点名声,在纪书记那儿挂个名。
    谢秘书肃然起敬:“杨同志,你的觉悟真高,我要向你学习。”
    杨君苏谦虚道:“哪里哪里,谢同志是我的前辈,应该是我向你学习。”
    要盖这么多房子,场里要调动人员,还要请专家实地考察地形,画规划图和设计图。贺新华和老金做为基建科的骨干,忙得是脚不沾地。最后不得不把老高调回来。
    杨君苏又是个特别能折腾的人,今天提出个建议,明天出个主意。贺新华是焦头烂额又无可奈何。
    老金脾气好些,对杨君苏还算有耐心。老高因着何中华的交情,对杨君苏也挺照顾。
    杨君苏想起让给她工作的何中华,就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告诉他,自己参加工作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当然多是好事。比如她调入了生产科,倍受宋科长的看重,现在他们农场在建房。信的末尾,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幸亏他给了自己这个工作机会,不然她现在还在打零工。
    她听说海岛气候温暖,他们夫妻两个身体不好,正好安心地在那边休养,将来有空了可以回来看看。除了写信,杨君苏还寄了本地产的三斤烟丝,一捆粉条,一条腊肉,还有一罐干木耳,东西不值什么钱,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
    写好信,她问老高,要不要也写封信,老高识字不多,字写得歪歪扭扭,杨君苏自告奋勇地帮他写了一封,写完还念给他听,老高听后一直夸:“你的文采真好,就是这样子,写到我心坎里了。”
    他再一看字,又夸了几句:“这字也好看。”
    杨君苏抽空把信和东西寄了出去。
    之后,杨君苏回来继续忙建房的事,新场的事又多又杂,小赵一个人忙过来,杨君苏想了想,就把齐冰提为自己的助理。这姑娘高中毕业,情商很高,人也细心,她又是齐园长的侄女,家在农场有一定根基,也好方便跟人打交道。
    齐冰升为她的助手后,果然是如鱼得水。她细细观察过杨君苏的行事风格,这人做事飒利爽快,有雷霆手段,但同时,心量大,不妒忌不故意针对。总的来说,就是当杨君苏的朋友很好,要是当她的对手和敌人那就惨了。齐冰十分注意分寸,小事她自己做主,大点的事就主动向杨君苏汇报,不自作主张。
    杨君苏把杂事琐事都交给齐冰和小赵,自己只负责把握大方向。
    她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基建科建好第一批房子,建议是她提出来的,她必须得参与其中。
    贺新华现在一看到杨君苏就忍不住头疼,她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他头疼,老金他们却很欢迎,因为杨君苏大方啊,隔三差五地弄点烟丝啊酒啊给他们,遇到好吃的也不忘他们。
    人家是爱提意见,但人家姑娘也有分寸,涉及到专业方面的,她不懂的也不乱提。
    楼房的施工图纸还没画好,水泥砖头各方面的建筑材料也还在联系。场里决定先建一排带院子的平房。
    院子的规格是,正房三间,厢房两间,加起来一百平米,这一百平可是实打实的,绝对没有公摊,无产阶级干不出公摊那么坑人的事。五间房子附带一个一百多平的院子,新场空地多,院子都没细量,大致一估算就完事,只会多不会少。
    统一的红砖青瓦,因为新场有的是地方,杨君苏特意让邻居之间隔远些,中间种上树。
    院前有排水的暗沟,也有下水管道。
    第一批先建四排平房,整个规划区是正方形,方方正正的,边上原本有个池塘,基建科的人准备把它填了,杨君苏拦住了,她建议在这儿建个小公园,这池塘四周装上木栏杆,省得孩子掉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