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191节

      “杀!”
    “杀!”
    黑色的巨浪终于狠狠撞上了这群不速之客!鲜血泼在城墙上、城门上、路边酒坊的悬帜上,有人在怒吼,有人在惨叫,有人在哀嚎,有人扛着号旗想要进一步,更进一步,却连人带旗都被一刀斩断!于是在这场翻滚沸腾的旋涡中,那个想要冲进城的武将就显得特别显眼。明明浑身上下都是血浆,铠甲上扎着好几只箭矢,一眼望去便是个血人,却仍然牢牢地守在城门前不退一步!
    只要越过他,只要胜过他,就能关闭城门!这些敌军也变成了瓮中之鳖!
    只要胜过他!
    ……谁能胜过他?
    他身旁的尸体先是铺满了城门前的土路,而后便渐渐叠成了一个小山。他身上的铠甲也明显有了好几处破损,却仍然不见他露出半分退意!
    见到他们的将军这样勇武,那些死士暴喝着,跟在他的身边,虽然人数远远比不过冀州人,却如同一层叠着一层,耐心冲击礁石的海潮,片刻也不肯停歇冲进城的脚步。
    骑在马上的郭未看了一眼两边的弩手,点了点头。
    弩机拉动弓弦的“吱呀”声在一片混战中几乎微不可查,但那个武将仍然察觉到了。
    这人退后一步,立刻有藤牌兵护住了他,而后这人扔下手中长剑,自背上取下了长弓,又取出了三支箭!
    郭未从未见过这样的人。
    他的箭既准且狠,更罕见的是极快!
    电光火石之间,他便对着房上射出了三箭!那些弓弩手立刻缩低了头,竟不敢在他的弓箭之下探出头来,瞄准射箭!
    “此何人也?!”被卫队严严实实护在后面的郭未远远地看过去,不禁惊叹,“那是吕布麾下的勇将吗?还是刘备麾下?天下竟然有这样的勇武之士!”
    “将军勿忧,”旁边的亲随很快地回答道,“不管他是谁,耗也要耗死他!”
    这话是不错的,如果太史慈听到那个冀州人的话,也会苦笑一声。
    他不知道已经酣战了多久,也不知道太阳向西又移动了几寸。
    但他那支兵马还没有赶到!他明明要他们撇下辎重,疾行赶到厌次的!烽烟一起,哪里还会有什么斥候在外戒备,袁谭留在厌次附近的兵马只会源源不断地赶往这里!
    这十里路程,不知道他们究竟要走多久。
    但太史慈的手逐渐变得冰冷而麻木,热血能激发他无穷无尽的战斗欲望,却不能令他在不断受伤,不断失血的情况下继续无休无止地战斗下去。
    他身边的士兵在不断倒下,这些先登死士倒一个便少一个,他们都是自平原而来的老兵,哪怕死了一个也会令他心疼,何况是这样惨烈的战局!
    他忽然想起那一日同陆悬鱼说过的话。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一支长箭带着尖锐的轻鸣,扎进了他的铠甲之中。
    他身边的藤牌兵一个接一个的倒下,因此露出了这样的空隙。
    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响。
    太史慈的心中没有半分恐惧,只有一腔怨愤——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将军!”
    “将军!快看——”
    郭未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在将要入夜的一片火烧云中冲进城的,并非他的守备骑兵队,而是一支陌生的骑兵,他们虽衣衫褴褛,绚烂而酷烈的晚霞却仿佛在他们身上点燃了一把火光,一瞬间便烧尽了整座厌次城。
    第193章
    赵云会来厌次,是他思考过后的决断。
    他领着这数百人躲在厌次东北方的小邬堡里捱了一个冬天,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先是吃存粮,后来是吃些树皮草根,好在他在平原待过许久,悄悄带上几个人出城,也还能踅摸到附近村庄买些粮食,好歹没至于杀马吃肉。但他们一共三百余人,却只剩下不足一百匹马,想要带着这几百人一路穿过袁谭的势力去到刘使君所在的徐州,是极难的一件事。
    他需要耐心等待,等待一个契机,或者是使君重新回到青州,或者是他能够穿过青州,奔赴徐州。
    冬去春来,百姓便渐渐有了这样的声音,说是袁谭攻打北海,北海又请了刘备的援军过来,未知这一场大战鹿死谁手。赵云听了这样的传闻,心中便渐渐热了起来。
    这个契机终于被他等到了。
    当他见到厌次城方向遥遥升起浓烟时,便立刻点起骑兵,奔赴过去。
    不管攻城的是北海的军队,还是使君的兵马,赵云都可以同他们汇合,同回徐州——
    万万没想到,来的是太史慈的先登,并且寡不敌众,须臾间便有覆灭的危险。
    他与这群先登死士不需要彼此相认,这其中有不少是关羽张飞送给陆悬鱼的部曲,当初在平原时,与他极是相熟,因此赵云策马而至时,远远便有人高呼起来。
    “子龙将军!”
    赵云顷刻便明了了战局,也迅速判断出自己该做些什么。
    城门处拥挤,若是派骑兵过来,一旦冲锋便要践踏到自己人,因而郭未下令骑兵队绕城而行,想要他们断绝了这支敌军的归路。
    但郭未没有想到,这支敌军竟然还会有援军——而且还是一群骑兵!
    太史慈是不怕践踏到自己人的,他带来的士兵就只有那数百人而已,一旦闪开,立刻给赵云这群曾经的“白马义从”留出了一条路。
    赵云拎起马槊,一夹马腹,暴喝一声便冲了上去,他身后的那近百名骑士也跟着冲进了城中!
    在这样一条土路上,聚集了千余冀州士兵,他们密密麻麻,将路堵得水泄不通,一心一意要耗死太史慈,因此身边的人是越多越好。
    可是现在骑兵这样撞过来时,他们又立刻恨不得身边不要有一个人,只有他自己,迅速逃开才好,但这样密密麻麻无数士兵汹涌向前的阵势,怎么可能须臾间散开呢!
    郭未怵然而惊。
    “矛手——!”他歇斯底里地喊道,“矛手!”
    第一波矛手已经将长矛掷了出去,换上环首刀同敌人搅在一起厮杀,现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立刻摆出长矛阵堵住冲锋了,郭未见状不对,立刻调转马头,躲到了另一条小路上去,然而那些挤挤挨挨的士兵却不似他这般躲在最后面,想逃便能逃,于是当马蹄重重踩下时,场面忽然变得非常混乱。
    四散奔逃的,哭嚷求饶的,无数的士兵争先恐后地向着两边逃开,拼尽全力想要躲开马槊和长戟的攻击范围。
    ……或许实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阵型严密,并肩战斗,死战不退的话,他们是可以守住城门,不让这队骑兵冲散的。
    但那样的百战精兵也许袁绍有,袁谭却未必会有。
    就算有,又怎么会留下来守城呢?
    有骑士将自己的马让给了太史慈,扶他上马后,追上了赵云。
    赵云看着这个浑身是血,集矢如猬,已经看不出容貌的旧识,心情复杂极了。
    “子义此来何为!”
    太史慈抹了一把脸,坐在马上摇摇欲坠,却还撑着不肯趴下。
    “子龙休作闲谈,快去烧了粮仓!”
    “取一支火把来!”
    “快取火把!”
    “船中还装了些菜油!快快运过来!”
    只有烧了粮仓。
    只要烧了粮仓。
    冀州兵的士气才会被大挫,当然,他们其中也许有人会想要背水一战,想要夺回厌次,但对于这么一座毫无战略价值的小城而言,它除了用作粮仓外还有什么意义呢?
    军粮被烧,这才是对袁谭的一个重大打击。
    赵云听说要烧粮仓时,心中闪过了一丝不舍,但他立刻清醒过来,他与太史慈这几百人合在一起,也不可能将粮食运去青州,他们甚至守不住这座厌次城。
    只有趁着敌军被冲散的这一阵混乱,将粮仓点燃!
    方平一辈子忘不了那一天。
    他出门去喝酒时,遇到了一位难得一见的俊美青年,那位青年请他共享了一份佳肴,那是他那等出身寒微的士人一年也吃不上一次的珍馐美味,因而他满心满眼的欢喜,觉得自己交了好运,说不定近期还有些好事将会发生。比如说他也好,厌次城也好,可以从这份繁重的劳役下解脱——
    红云烧尽了夜空。
    滚滚浓烟带着火光,将半座厌次城点燃。为了修建粮仓,拆除了那么多的民宅,圈出了那样大的一块地,因而那的确是半座厌次城的面积。
    一座接一座的粮仓在火光中熊熊燃烧,风一吹,于是粮草化成的灰便飘飘洒洒,四散着布满了整座小城。
    他走出了家门,惊愕地望着大火的方向,他的妻子也走出了家门,还有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儿女。
    几乎所有的厌次百姓都在这个晚上没怎么睡,他们先是走出家门看一看热闹,而后是被官吏催促着去灭火。
    但连士兵都奔逃四散了,哪里会有人冒死上前呢?
    甚至于那一支在城外驻扎,并且意外阻拦了太史慈那数千步卒脚步的冀州兵马,在见到厌次起火后都惊慌四散了。
    ……他们非惧怕敌人,而是惧怕袁谭的惩罚。
    因此大火仍然烧了一夜,无情地烧尽了袁谭屯于厌次的所有粮草,但消息要传到前线去是不容易的。
    因此袁谭还不知道这件事,陆悬鱼也不知道。
    ……臧霸与他那位堂弟也不知道。
    车队在慢慢地走,田间已经郁郁葱葱,有农人见到这支车队路过,便停下忙碌的身姿,直起身来望一望。
    这支辎重粮草车队走得并不快,但显得十分庞大,运粮的民夫与护送的士兵加起来,足有三四千人,因此走在土路上,遥遥望去的确十分壮观。
    十余天前,陆悬鱼已经离开了剧城,一路向西,准备阻击袁谭的军队。她为了能尽快地赶到前线,并未带上许多辎重,因此这支车队是为她运送粮食的。
    粮队的首领是郡从事陈衷,护送这支车队的武将就比较奇怪了一点。
    ……如果陆悬鱼看到,会说这不是那位小号臧霸,而是正品臧霸。
    这位泰山寇的首领被自己的从弟写信央求一番之后,与几个幕僚通了气,便带了两千兵马,过来襄助陆悬鱼了。
    此时他骑在马上,慢慢地走在队伍前方,身边跟着的便是他那位从弟。
    队伍前方的灰土较少,也更方便人张嘴说话,有了这样的福利,臧霸自然不会放弃。
    “你说,我为何要来?”
    从弟想了一会儿,“阿兄心疼我。”
    ……臧霸瞥了一眼这个络腮胡子的小伙子,又将眼睛转回去了。
    这样的沉默是带有不言而喻的意味的,因此从弟连忙又换了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