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3页

      谢庭之身为东宫太子,貌若谪仙,为人阴沉疏离,表面风光无限,暗地里却有一道不为人知的心病。
    曾经他喜爱过一个身份卑贱又低微的宫女,她无亲无故,无依无靠,胜在踏实嘴甜,能同甘共苦。
    从他微末时陪伴三年,待他终于成为太子时,却给他下了一记猛毒,背叛后逃离东宫不知所踪。
    谢庭之毒发昏睡了数日,清醒的第一件事就是追查陆菀的下落。有朝一日将她抓回,他定要将她的心剖开看看,那时情深爱浓,她嘴里说过的究竟有几句是真话。
    然而时隔六年,再见到她时,她已嫁做人妇,身边还带着一个五岁的小女儿。
    谢庭之压住眼眸里的阴鸷,手指一寸寸扼紧陆菀纤弱细嫩的脖颈:“菀娘,出息了啊。”
    谢庭之:“孩子是谁的?”
    *强取豪夺
    第2章
    长宁十七年,临近冬至,皇宫戒备更森严,太液池边却响起“扑通”一声巨响,紧接着便是宫女惊慌失措的呼喊声。
    “郡主!”
    “郡主!”
    路过的青衣少年询问了宫女两句,得知落水的是当今陛下最疼爱的外甥女清阳郡主,当即想也不想,就纵身跳进池中,将人救起。
    ……
    ……
    连着下了几天的雪,郡主府早早烧了地龙,翟似锦猫在绣榻,看着宫中派来的小太监,他笑容堆了满脸,从进门开始,嘴巴就没停过。
    “……陛下可是将郡主当作亲生女儿疼的,如今正巧,三公主已选定驸马,只等着来年初春便完婚。”
    “郡主与三公主同岁,您的婚事陛下自是放在心上了的,今早他还让皇后娘娘过问了朝中适龄的年轻公子……”
    小太监嘴巴叭叭叭的,说了许多好话。
    翟似锦的母亲南康长公主是长宁帝唯一的妹妹。当年下嫁给皇商翟致远,本该是一段佳话,却因难产而亡,使得长宁帝痛心内疚,将所有的亏欠都弥补在了翟似锦身上。
    现在她到了适嫁年纪,长宁帝再疼惜她,也要为她挑选合适的人家嫁出去的。
    但翟似锦自己知道,皇帝舅舅这样着急地让皇后娘娘替她张罗婚事,是因为半个月前她不甚落水,被陌生外男救起的事情传开了。
    想到这件事,翟似锦不由抬手捂住钝痛的胸口,像是巨石压着,喘不过气。
    小太监见她脸色不好,后知后觉停住嘴,转身将身侧的宫装首饰放下,又笑嘻嘻道:“明日便是冬至,陛下要在玉华台摆家宴,郡主自从得了风寒就不曾进宫了,陛下一直念叨着呢。”
    翟似锦点了点头,让婢女燕燕把小太监送出门去。
    她倚在榻上,看向窗外白皑皑的一层寒霜。
    从落水后醒来,她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府里的人把消息传进宫中去,长宁帝还特意派太子皇兄来探望过她几回。皇兄登门来时,还曾戏谑她得了一场风寒,竟还落下了犯痴的病根。
    对于他们来说,她只是因为落水得了一场风寒,身子虽娇贵,好好养着就是了。
    可对于她来说,她已经经历过堂妹与夫君私通苟且,夫君造反逼宫,将她砍死在太极殿中。
    她死过一回了。
    死在大宁二十二年的隆冬,是陈熠为她收的尸。
    李谦也死过一回了,可惜这辈子他也活过来了,而且算着日子,今天该是李谦上门提亲的日子。
    燕燕送走小太监,风风火火地跑回来:“郡主,出事了!”
    翟似锦从窗外收回视线,一边起身披上外裳,“什么事?”
    燕燕道:“上次救了您的那位李家公子来提亲了,管家拦都拦不住,媒婆一股劲让人把聘礼全抬进府里了。”
    翟似锦穿好衣裳,觉得身上还是冷,又披了件狐裘,才随燕燕出门去看看。
    一路上,她都在努力回想自己十五岁这一年。
    因为就是从这一年的冬至前夕,李谦上门提亲,而她因为半月前李谦的英雄救美,对他生了情谊,这门婚事便水到渠成。
    但长宁帝对这门婚事极不满意,是她据理力争,招数使尽,非李谦不嫁,最后却嫁给李谦做了五年的垫脚石。
    现在他还敢上门来提亲?呵。
    行止二门处时,翟似锦忽然顿住脚步,冷着脸问燕燕:“隔壁府里养的那只大黄狗最近是不是又长得肥硕了许多?”
    燕燕愣了愣。
    翟似锦是皇帝亲封的郡主,郡主府就辟在翟府隔壁,因为某些缘由,翟似锦跟亲生父亲翟致远已许久不曾往来,仿佛就要借着这一堵府墙,隔断两人的父女情谊。
    现在翟似锦主动问起来,燕燕转而露出一丝喜色,连连点头。
    翟似锦装作没看见她的笑容,冷漠颔首:“去借过来,我有用处。”
    燕燕就喊了府里的小厮赶紧去隔壁把大黄借过来。
    翟似锦带着燕燕到了府门前。
    前一夜的落雪积在台阶上,下人还没来得打扫,一个圆圆胖胖的花衣媒婆就乐呵笑着让人往里搬东西,脚印踩得乱七八糟,露出台阶原本的青砖颜色。
    “你们胆子真是大,可看清楚了?这是堂堂郡主府,也是你们能撒野的地方?”
    燕燕人小小的一只,声音却不小,站在庭院里朝外边吼,连着围在郡主府外看热闹的百姓都听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