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78页

      雪里都笑了,“你安排挺好。”
    下午都没出去玩,雪里在房间写作业,春信在客厅打毛线,外面呼呼刮着北风,屋里又暖和又舒服,雪里听见门响,回头,春信进屋来,提个黑口袋,她的毛线都装着里面呢。
    “你不织围巾了吗。”雪里问她:“良心发现了,要写作业了?”
    春信摇头,“听不见你的动静。”
    “我写作业能有什么动静。”
    “不踏实。”春信提着口袋在屋里转一圈,最后停在雪里身边,觉得书桌下面很不错,撩开桌布一猫腰钻进去了。
    雪里讶然,弯腰看她,“干嘛呢。”
    “我要在这里打毛线。”她背对着人,反手从桌上摸了本作业垫在屁股底下,背靠在雪里小腿,“你不准偷看哦。”
    这小桌子下面也就能装下一个春信了,雪里撩着桌布没动,看着她笑,她回头,“你赶紧放下,我要忙了。”
    “行行行。”雪里放下桌布,拳头抵着鼻子笑,感觉小腿被她贴得热烘烘,分量实在,果然是很踏实的感觉。
    结果还没半分钟呢,下面又嚷嚷起来,“黑咕隆咚的,啥都看不见了。”
    雪里又赶紧把台灯给她拿到下面去,可千万别耽误人家干大事。
    春信没日没夜打毛线,赶在雪里生日前一天织好,用黑口袋装着藏在被窝里。
    想在零点准时送出,洗完脸擦了香香在床上睁着眼睛躺了不到半小时就睡着了。
    小猪仔睡眠好,一觉睡到大天亮,早上睁开眼一拍脑门,“完蛋了!”
    雪里掀开半拉眼皮,翻了个身抱住她,腿也搭人家身上,“再睡会儿吧。”
    她死沉死沉的,春信挣了两下,动不了,闭上眼睛又睡不着。今天雪里生日,惦记着送礼物呢。
    雪里也睡不着了,但就是不想起,就想这样搂着她。小孩软绵绵没骨头,睡得热烘烘,好抱。
    春信是不过生日的,以前奶奶说她生日是三月一号,大姑姑又说是三月四月,到底是哪天呢,也没个准。
    现在她不在尹家了,也不想要以前的生日,好多次蒋梦妍说要给她过生日她都不过。
    春信仪式感很强,雪里的生日和户口本上的登记是一样的,她也想这样。可她还是个黑人,连户口都没有,国家都还不知道有她这个人呢。
    雪里给她做积分奖励后,春信就把领奖当过生日,奖品就是她的生日礼物。
    今年她的生日已经过了,就是跟雪里一起上火车那天,吃了泡面和火腿肠,还有三包辣条,喝了五杯水,上了八次厕所。
    生日礼物是围巾,这个雪里早就知道了,但春信总喜欢制造点小惊喜,有时候也可能是惊吓,不管怎么说,雪里都很期待。
    可雪里万万没想到,这条围巾竟然有两米多长!
    她光脚站在地上试戴围巾,春信使坏,跳下地用围巾把她从头到脚裹起来,拍着床大笑,“你被锁住啦!木乃伊,哈哈哈……”
    雪里杵在那,就剩下头和脚露外面,“这怎么戴出去,都能当件衣服穿了。”
    “哈哈,想不到吧。”春信说:“这条围巾,可以两个人一起戴哦。”
    雪里恍然大悟,轻轻“啊”了一声,“我们一起戴吗。”
    她扬着脸笑,“嗯呢。”
    小时候过生日爷爷奶奶都要包饺子,炖鸡,蒸鱼,现在还是老三样,跟奶奶出去买菜,正好试戴下围巾。两个人穿好衣服在门口,你脖子上绕两圈,我脖子上绕两圈,中间留半米长,手拉手一起出门了。
    围巾红色的,很显眼,毛线是新的,又软又暖和。
    雪里牵着她手揣在自己衣兜里,春信把自己捆在人家身边了,还在那美呢,“我真是又聪明又厉害,冬冬有新围巾,我也有新围巾。”
    雪里笑,“春春就是最厉害的。”
    刚开始还不习惯,春信一下楼就往雪地里蹦,天天玩都不腻,看见了就非得抓一把在手里捏着。
    雪里怕她把自己勒死了,只能跟着去,春信低头她跟着低头,春信弯腰她跟着弯腰。
    她一点没发现异常,还转头问人家,“你不是不爱玩雪,跟过来干嘛。”
    雪里:“你说我跟过来干嘛。”
    春信:“我咋知道你的。”
    雪里:“……”
    奶奶带她们去集市,集市人多,奶奶又夸春信,“聪明,太聪明了,这样你俩就不会走丢了。”
    雪里说:“走丢也是一起走丢。”
    奶奶就笑,她还不知道雪里小时候被拐那事,蒋梦妍不敢说,雪里不说,春信也不说,大家一起笑,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奶奶推个小车在前面,两个小姑娘在后面跟,戴一条围巾,多稀罕呐,大家一看就知道她俩关系好。
    春信没见过北方的集市,看什么都新鲜,雪里看到合适的就给她买。
    大糖葫芦、大冻梨、麻花、锅包肉、机器里刚拽出来的玉米棍、打糕、小饼、烤肠……哎呀,太多啦!
    ……
    晚上两老两小吃完饭坐在客厅沙发上聊天,爷爷奶奶并排坐着,雪里躺在贵妃榻上,春信把腿搭在她腿上看一本闲书。
    老人特别喜欢回忆,爷爷絮絮叨叨说些年轻时候的趣事,自己说得挺陶醉,也不管有没有人听,东一句西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