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8页

      随着几番雨打娇荷、波翻潋滟塘,房三娘面颊晕晕如娇靥,再也吃不住,率先服软喊停:“不要了……阿姀……让我歇歇……”
    晓通人事的司马姀却不罢休,盘居她腿间,春风如意地说:“那得等我将三娘的本领先讨教完……”
    说着,指尖的畅响再度加剧。
    沉溺这尝不尽的软玉温香,缱绻旖旎。
    五月中旬,宫中再有喜讯。
    高贵人因夜里做了个怪梦,梦见自己被烈阳追逐,于是躲到床下,可烈阳竟变成了龙,一圈又一圈缠绕在自己腹部。
    醒来后她惊悸不已,少帝就睡在枕边,听着高贵人讲诉了梦境,遂命医官来请脉开些安神的药。
    医官把完脉,当即跪拜恭喜陛下,高贵人不负恩泽怀上龙嗣。不久,高贵人梦境之事传遍后宫,以至朝堂大臣都有所听闻,议论纷说。
    唯独太皇太后对此无动于衷,她是过来人,早就见惯了后宫女人的伎俩和小心思。但她却猜想不出是何人在背后唆使的高家,凭北魏朝历来子贵母死的规矩在,再有冯家外戚的势力的威胁,高家才刚立足朝堂,不会上赶着找死。
    从幕后之人作风来看绝不会是少帝,出谋者心思缜密应是个女子,只有女人才知道如何在后宫掀动风浪。而这人的目地也非常明显,想要高家生下皇子成为储君。她又岂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外戚有一个冯家就足够了。
    次年,闰四月。
    高贵人不负众望生下了二皇子。少帝本该高兴的时候,太皇太后却下了一道懿旨,要将皇长子的生母林氏赐死。
    拓跋宏急忙前往太和殿求情,当着一众宫人的面直接说:“太伊姆,请您收回懿旨!孙儿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子嗣,不一定非立长子为储。”
    “早点立下皇太子是为巩固社稷。”冯有说时,身边的孙息娘自觉带着宫女们退出殿外,冯有继续慈和道:“宏儿,孤知道你性情仁厚,可你有没有想过林氏入掖庭七年,但凡进了永巷,再单纯的女子都会变了心肠,否则她哪有机会邂逅到天子?”
    拓跋宏心想这后宫有心机的女人也不止林氏一人,嘴上仍然恳求说:“但是林氏孤苦无依,请太伊姆格外开恩,饶她一命吧。”
    冯有态度丝毫不松动,威仪道:“孤选皇长子为储,与陛下看中林氏的原因相同。陛下既当了莫贺便已成人,今后朝政的事就得由陛下去独当一面,孤则老了,就想含饴弄孙,安度晚年。”
    拓跋宏眉头轻陷,她这是在故技重施,就像当初利诱先帝那样。先帝当年也是这般深爱着少帝的生母李氏,可是为了亲政,献文帝不得不舍弃情爱。
    而今换他,同样……身不由己,哪怕是帝王。
    真是可笑这所谓的君王身份,却护不了一个后妃。
    拓跋宏心觉讽刺,刚张开口:“太伊姆……”
    “陛下不必多说了。”冯有当即打断,冷冷道:“能成为陛下软肋的女子,孤更留不得。”
    拓跋宏没能说服太皇太后,当天,林氏被处死。孙息娘将皇长子抱回太和殿,从此就由太皇太后养育照顾。
    第14章 幕后筹谋
    随之,事情过去了半个月。
    这天拓跋珺又带着海东青上白楼,望向泰平楼的方向,目光空滞几许,脑海里挥散不去的仍是那个少年。
    片晌,兰雅脚步匆匆靠近,顿足与身侧禀道:“公主,太师的女儿被召进宫了,现在正前往太和殿给太皇太后请安!”
    闻言,拓跋珺表情淡漠不觉惊讶,听到这消息的任何一人都不会惊讶,冯有为了让冯家富贵荣耀绵延,迟早会把自己的亲侄女送进后宫。
    不过这比她预期的要提早了一些,说明太皇太后怕高照容得宠,万一皇上有意立生下二皇子的高照容为后,令高家得势,那对冯家的今后也有极大的影响。
    “可是冯妙莲?”拓跋珺沉声问,应是她无疑了,冯太师膝下的四个女儿就她正适龄婚嫁。
    兰雅点头:“是有二姑娘冯妙莲,另还有四姑娘冯妙清。”
    “呵。”拓跋珺低声冷笑:“有趣了。”常听闻京中女眷们说起冯太师的这两女儿,一个冯妙莲妩媚多姿,一个冯妙清端庄矜持,姐妹两性情相差之大,正好换着口味吸引陛下。
    可见太皇太后对冯家之用心,如此一来冯氏姐妹也能相互帮衬,独揽君心盛宠。
    且让她们先得意着吧。
    拓跋珺仰首看向青天碧云,表情幽然一凝,璀璨的眸光迸射出一抹锐光。既然双方的棋子都已布好,那接下去只需静观棋局,她不能再出手帮高照容了,以免暴露自己幕后主使的身份。
    翌年,六月。
    中书监高闾终于在早朝上提出了班行俸禄制,一句‘君班其俸,垂惠则厚,臣受其禄,感恩则深,于是贪残之心止。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奸情,清者无以自保。’说服了太皇太后。
    冯有以少帝之名义下诏,颁行俸禄制,很快就迎来那些贪赃枉法惯了的大臣反对。少帝经过太皇太后同意后,杀鸡儆猴将犯赃官吏处死四十余人,从此北魏的吏治进入了新的局面。
    转眼间,就到了太和十二年。
    琅琊山上独立的那一座古朴大方的五层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柱。阁上的二十四个翼角都装有铜铃,山风拂处金声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