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页

      [GL百合] 《珺锦如晔GL》作者:寒正【完结】
    文案
    拓跋珺十二岁那年,司马锦十五及笄,雯华书坊的第一次相遇,她们两都男儿装扮,匆匆一眼便留有印象。
    第二次再遇之际,拓跋珺主动搭讪,两人又是一副少年郎的模样,也都未识破彼此的女儿真身。
    第三次的相约她们交谈甚欢,可那一别……
    直到七年后,浴佛节上,菩提树下,命运又将她们牵连在了一起。
    *********
    以南北朝时的北魏为背景,半架空,人物、情节不考据。
    1v1,双洁,he
    内容标签:宫廷侯爵 情有独钟 天之骄子 古代幻想
    搜索关键字:主角:拓跋珺,司马锦 ┃ 配角:拓跋宏,冯家人 ┃ 其它:
    一句话简介:彭城公主倒追妻
    立意:逍遥隐世,短文HE
    第1章 宫廷生变(一)
    自西晋朝的八王之乱后,塞外众多游牧部族趁中原内乱、国力衰弱之际,相继建立君主制的政权;中原沦陷,大规模的战争不断爆发,最终酿成永嘉之祸。
    氐族及匈奴族就此揭开五胡乱华的序幕。而在士族的扶持下,西晋宗室司马睿率臣民,从京师洛阳衣冠南渡至建康,团结江左豪强建立了东晋政权,与北方的胡人政权对峙且不忘收复中原,于是烽火频举、北伐胡族。
    汉人百姓民不聊生,到处是尸山,放眼是血海。公元420年刘裕篡晋自立,东晋灭亡,南朝开始。
    公元439年,北魏帝拓跋焘率军包围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灭亡。北魏皇朝统一华北,结束了一百多年的五胡乱华时代,也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
    北魏朝。
    皇兴元年八月,少年献文帝的第一个长子降生与紫宫,此子生而洁白,有异姿。嫡母冯太后大喜,从此不再垂帘听政,更不问国事,躬亲抚养皇长子。
    皇兴三年。六月辛未日,这一天,雨雪纷飞。首都平城因偏北地寒,故六月雨雪都不算稀奇事。
    前堂天文殿上,在宦官细声有力的宣读下,年仅三岁的皇长子拓跋宏正被立为皇太子。
    而此同时,后宫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
    献文帝正要退朝,一名身着深红色官服的女侍中颔首入殿,屈膝跪地稽首道:“启禀君上、太后,贺兰淑媛生了,为君上添了位小公主。”
    这贺兰淑媛是鲜卑八大贵族之一的贺兰氏。
    群臣闻言,纷纷行礼祝贺。皇族双喜临门,少年献文帝自然是十分高兴,大笑着说:“宣下去,贺兰氏晋升贵人,小公主赐封号彭城公主。”
    说罢,目光看向身侧座上的华美女子,眼神里的笑意不由消了几分,化为一丝锐利:“阿摩敦,还请您来给这孩子取名。”
    太后冯有,三十不到风华正貌。一身端庄的玄底金丝带帔凤袍,足穿凤头履,头上缓鬓倾髻饰以金钿步摇、碧玉串珠耳饰,身上隐约散发出耀目的华光。平日她的穿戴皆是些缦缯,也不会在头上、脸上弄这些锦绣华丽的装饰,可今天的日子特殊。
    “嗯……”冯有思量着,片刻后,亮声说:“这六公主生得逢时,那孤就赐其名拓跋珺,王之美玉,掌中明珠。”
    她的一言一语、一行一举之间尽显威气,哪怕在君王面前,她永远是站在最高处傲视众生的那个人。
    群臣齐声又颂贺词,皇太子拓跋宏小步蹒跚到冯有身边,奶声奶气地说:“太伊姆,我想去瞧瞧六妹妹。”
    冯有看着小人儿,面上的凌人之势顿软化作慈和的模样,她弯腰,将拓跋宏抱在怀里。
    “何须阿摩敦亲自前往,朕这就叫人把珺儿抱去太和殿。”献文帝皮笑肉不笑。
    冯有略压低嗓音,轻声说:“无妨,孤顺道会再去一趟紫宫。”
    听到这话,献文帝面色当即一黑,眉头深皱,唇角一下接一下地抽抖,却怎么也说不出半个反对的字。
    紫宫里住的就是皇太子的生母李夫人,南郡王惠之女,姿德婉淑,深得帝心,本该册封为后……可烈祖道武帝效仿了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旧例,北魏凡后妃所生之子册立为储君,生母皆要赐死,以防子幼母壮、外戚专权。
    献文帝的生母也是因此而死,他无法违背开国烈祖定下子贵母死的规矩,就只能割爱默许。但看着冯太后转身的背影,那一刻他目光忽然森厉,恨与怨划成毒剑,想象着将那身影大卸八块。
    冯有头也不回,迈着霸气的步伐一步步往殿门走去,不管旁人如何看她,也无所谓那些人是在心里怎般辱骂,能掌握皇权的女人哪个不背负万千寒芒。
    而这一天,也是皇太子最后一次见自己的生母,夜里李夫人便被赐死了,宫中上下莫不悼惜。献文帝痛失挚爱,生出厌世之心,也与嫡母矛盾更深。
    皇兴四年机会终于来了,献文帝暗中让人举报李敷、李奕兄弟两的罪状,成功杀害了冯太后的宠臣李奕,让冯有也一尝失去心爱人的痛心。
    随后又于皇兴五年,借词喜玄好佛,想要禅位给叔父京兆王。欲以京兆王去对付冯太后,也避免太子宏成为第二个傀儡皇帝。但他心里的计划还没实施,马上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最终迫于太后传位给了太子,自为太上皇移动居崇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