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30页

      吃过午饭,下午基本没事。大约17点,也就是申时三刻,便到了下班时候。
    原本以为高大人找麻烦,会直接在工作上找麻烦。也就是直截了当的说,苏清之哪里哪里没做好,必须怎么怎么做。结果该找麻烦的时候没找,反而在苏清之准备离开衙门,回家的时候,高大人直接堵住苏清之,阴阳怪气的询问怎么好好的就把王宝钏赶出家门了,不是便宜穷小子是什么。
    对此,苏清之能说什么呢。
    毕竟说的还算老实话,王宝钏可不是上杆子贴又穷又渣的薛平贵吗?
    为了嫁给薛平贵,王宝钏可是不惜跟疼爱她的父母翻脸。
    好悬这辈子王允‘莫名其妙’有了儿子,不然王允就三个女儿,三个女婿还一个赛一个的心黑,只怕下场会更加不好。
    好像有一个说法就是,王允曾得罪过黄巢,后边薛平贵认祖归宗又当上皇帝黄巢发动叛乱,为了平判,薛平贵这位新上任的皇帝,可是将王宝钏送给了黄巢,让王宝钏和王允,父女俩一起五马分尸。
    就这,还有人说是王宝钏违背了对薛平贵的承诺,说什么王宝钏答应过薛平贵,永远不会为了王家向薛平贵求情。结果为了让王允活命,王宝钏向薛平贵求情,以至于让薛平贵不得不‘忍痛’放弃王宝钏。
    这是王宝钏的另外一种死法,仔细想想,倒不比当了十八天皇后,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就死的结局好多少。反正不管是哪种结局,王家最终都不复存在。
    好一点,不过是被抄家,而差一点的,自然便是五马分尸,死无葬身之地了。
    想到这,苏清之的心情变得十分的不美丽。
    苏清之语气倒还好的道:“高大人可有事情想吩咐?如果没有要事的话,还请让下官回去吃饭。至于私事,下官想,应该和高大人没有谈的必要。”
    高大人:“老夫只是怀疑王家治家不严,才出了王宝钏那样不知廉耻的女子。”
    “喲,如此说来,倒是高大人好心了?”苏清之似笑非笑,反击道:“仔细想想,也是高大人治家严谨,所以才会生出如高公子那般喜欢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儿子。”
    “你!放肆!”
    高大人估计没想到苏清之这么会说,当即就气得脸红脖子粗。
    可惜苏清之并不理会,反而觉得高大人就那样,怪不得奋斗了几十年,还是被王允王丞相压在脚下。就冲这个德性,苏清之批死了他一辈子也就刑部尚书是高光时刻,很快就会告老还乡该干嘛干嘛。
    “高大人淡定。”苏清之笑了笑,比狐狸还要狐狸。“回去后好好教儿子,不是哪家像我王家一样,能纵容智障儿童一天到晚的跑到家里胡闹。”
    好歹是相国府,真拉下脸来不让高伯宣登门,难道高伯宣还能够厚着脸皮硬闯不成?
    “小王大人真是官派十足,”
    高大人不阴不阳的笑了笑,随即拂袖而去。明摆着恼羞成怒。
    苏清之呵了呵,也就果断下班,回了王相国府。
    作为王家的大少奶奶,李氏做事情一向麻利。苏清之回到家时,那位有王宝钏撑腰,连王银钏这位大小姐都敢给脸色瞧的副小姐小莲,已经被李氏远远的发卖了。
    而且为了防止小莲‘口无遮拦’说出王家小姐的私密事,李氏还给小莲灌了哑药确保她再也说不出来话来,才发卖的。
    苏清之一回来,李氏就把这事儿说了。
    苏清之没说李氏凶残,只是道:“夫人做事,为夫放心。”
    李氏:“夫君可知妾今早派了人手去那寒窑打探,今天下午就得到消息,说是王宝钏和薛平贵已经拜了天地。”
    “没看日子?”苏清之惊讶的道:“这么随随便便,还真是他们俩能够干出来的事。”
    “看什么日子啊。”李氏吐槽道:“妾如今真的完完全全想不通王宝钏到底怎么想的。难道不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奔者为妾。说是拜了天地就是正经的夫妻。可无媒无聘,谁承认了这门亲事。妾派出的人回来说,那薛平贵好不要脸,还说定会努力,让公爹认可他。夫君你说,那薛平贵当真是喜欢王宝钏。”
    “谁知道。”苏清之笑笑,却道:“他们的事,我们暂时别管。夫人要是得闲,不妨多往前院走动。或者去帖子给大妹、三妹,让她们回娘家多陪陪娘亲。”
    李氏点头表示明白。
    苏清之又道:“记着,别让娘亲心软接济王宝钏。”
    “嗯!”李氏连连点头,顺便催促苏清之赶紧去洗漱,她要积极备孕。苏清之因此无语极了,却没法反驳,而是乖乖听从吩咐,又是一夜被浪翻滚,了无痕。
    就这样,一个月过去,大唐与西凉又起战事。
    这一次,王允一改低调的做派,在朝廷之上公然推举了苏龙作为副将,前往前线与西凉兵作战。
    苏清之则自荐请战。因为苏清之觉得,要想毁掉薛平贵身世凭证,除了上战场外,根本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嘛。
    此时,唐宣宗已经上了年龄,目前正处于没有儿子的暴躁中。西凉这个时候主动挑事,唐宣宗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干他娘的。
    恰好苏清之赶着表现,唐宣宗就很欣慰的点了苏清之、苏龙的将,让苏龙、苏清之各率枪兵一万余人,前往前线与守兵一起抗击西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