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137页

      这开头炮,自然要打好。
    只是里衣里裤这东西,又不像别的,可以大肆宣传,不怎么好弄。
    三人讨论了半天,最后织锦决定,还是要先打一波广告。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发传单呢。
    上面的内容,既要引起女子的兴趣,又不能太过露骨。
    像这种广告,织锦以前看多了。
    没一会儿,就确定了传单上的内容。每张传单,还是一张打折卷,前三天来店里消费,可凭此卷打八折。
    姜三娘二人还是第一次听说传单这东西,一个个听的新奇,就连蓝烟,也侧耳倾听。
    好在织锦常常会捣鼓出新鲜的东西出来,大家也都见怪不怪了。
    “这传单,还是第一次听说。”姜三娘惊奇道:“依我看,很是可行。”
    织锦点头,她也很看好。每个人都有猎奇心理,没听说过的东西,都想去看看。
    卖羽绒服时,她没有用这个。因为羽绒服走的高端路线,传单发给普通人,也没什么用。
    淑女之家就不同了,织锦想靠它打开市场呢。
    既然确定下来,就要着手去做了。
    店铺打算十天后开业,现在去发传单刚刚好。
    找人印刷的事情,自然就交给许四海了。
    都快午饭了,织锦倒是没有再走。而是留在姜三娘这里,用了午饭。下午的时候,许四海过来,织锦说了传单的要求。
    许四海认真听了,了解后,也没停留,立马找人去办了。
    临近傍晚的时候,织锦才带着蓝烟返回。
    刚到家,水苏就神神秘秘的凑上来,“姐,今天家里来了位客人。”
    织锦很好奇,“什么人?”
    能来小院的人不多,平时多是诚王府的下人来跑腿。
    既然水苏说了客人,就肯定不是了。
    水苏笑容满面的推着织锦回去,“回去问婶婶就知道了。”
    织锦更奇怪了,什么人,水苏搞的这么神秘。
    回到正房里,吴婶几人都还没回来,就柳氏和陈先生在。
    见了织锦,柳氏略带心疼道:“怎么这么久才回来,又累了一天吧?午饭在哪里吃的?吃了些什么?”
    “娘,不累呢。”织锦挨着柳氏坐下,“在绣坊吃的。”
    “听说家里来了客人,那一边的客人?”登门拜访自然是早上来的,现在人早走了。
    柳氏和陈先生对视一眼,才回答道:“是明安同窗的母亲。”
    织锦眨眨眼,有些不明所以,“明安在书院闯祸了?”
    否则人家怎么会找上门来?不过明安今早已经回了书院,来告状也该是昨天吧。
    柳氏犹豫了片刻,想起女儿是个心有决断,便也没瞒着她,“我看那位常夫人倒是为了你来的。”
    织锦一头雾水,“为了我?为了我什么?”
    柳氏无奈看她一眼,“昨晚元宵灯会猜谜,你得了头筹?”
    织锦点头,“这有什么关系?”
    不过是猜谜猜的准了些。
    第116章 常家
    “听说姑娘还做了一首诗,我也读了,竟不知姑娘有此大才。倒是我耽误姑娘了。”陈先生惭愧道。
    她一直知道织锦聪明有主意,不仅生意打理的紧紧有条,平时教的东西,也一学就会。
    每天忙的不行,跟她学东西,却从来不会落下。却没想到,织锦能写出那样令人惊艳的诗句。
    陈先生真心觉得,以自己的学识,怕是耽误了织锦。她是自宫里出来的,琴棋书画都懂,却不算精深,主要是为人处事和各种弯弯绕绕。
    毕竟以织锦的出身,琴棋书画只要略懂就行,又不需要做什么才女。
    陈先生以前都是这么想的。可现在却觉得,埋没了织锦的才华。
    织锦没想到,不过一夜,那首青玉案居然传的这么多人都知道了。
    她不好意思道:“不瞒先生,那诗是我在一本古书上看到的,昨晚情急之下,拿来撑面子的。”
    陈先生深深看了织锦一眼,许家的家底,她是清楚的,哪有什么不出世的古书。在陈先生看来,这是织锦自谦的言辞,对织锦更是看重了几分。
    不骄不躁,还不慕虚名。着实难得。
    织锦一见她表情,就知道想什么,只好转移话题道:“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陈先生道:“姑娘也到了说亲的年纪了。”
    织锦一呆,隐隐猜到常夫人的来意了。
    水苏偷笑道:“大姐姐这么好,已经有人迫不及待想要拐回家里去了呢。”
    织锦横她一眼,水苏不仅不怕,还冲着织锦挤挤眼睛。
    女儿大了,这就要留不住了。
    柳氏又欣喜又心酸,“常夫人倒也没有明说,只说两家小辈既然是同窗,就应该时常走动走动。”
    不过话里话外,都是打听织锦,和往自家儿子身上拐。更是把自家儿子的情况说的一清二楚。
    这意思已经够清楚了。
    就是不知为何没有请媒婆直接上门提亲,而是常夫人亲自来拉近两家距离。
    对柳氏来说,倒是好事。
    一来明安的同窗,两家能够交好,自然好。许家之前不过农户,在沭城又一点根基都没,有几家朋友当然再好不过。
    二来常夫人没有明说,也给了转圜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