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27页

      长久以往,身体肯定吃不消。
    织锦可不想为了挣银子,拖垮了家人的身体。
    回到许家村的时候,已经是日落西山。
    到了村口,织锦眼尖,看见了一个瘦小的身影背着大大的竹筐,似乎是许水苏。
    让许二泉几人先回去,织锦自己下了牛车,很快追上了人,果然是许水苏。
    她的眼圈红红的,似乎刚哭过。
    织锦关切道:“水苏,你怎么了,谁欺负你了?”
    许水苏看见织锦,忙抬手擦了擦眼睛,道:“没,没人欺负,大姐姐你怎么在这?”
    说着,想起什么,又赶紧放下了手。
    织锦却是已经看见了。水苏的手上一条条红红的柳子,明显是被人打的,时间还不久。
    织锦又心疼又生气,从怀里掏出手帕小心的替她擦干上面沾染的灰尘,问道:“谁打的?”
    水苏支支吾吾不肯说。
    织锦又道:“是奶奶打的吗?”
    水苏低着头不说话。
    织锦耐心的问了几遍,才知道那天回去,许老爹和王氏第一次发了大火。
    先前王氏还被吓住了,反应过来后又哭又闹,差点没把许家屋顶给拆了。
    许老爹一个读书人,说也说不过,打也不能打,自己气的肝疼。
    最后一甩袖子回了里屋,扔下一句,“闹吧闹吧,这个家散了你就高兴了。”
    许四海见势不妙,连夜回了城里。
    李氏更是乖觉,每天老老实实干活,半句抱怨都不敢有。
    王氏一腔怒火没处发,圈撒在了许水苏的身上。
    许水仙有李氏护着,父兄都是王氏的心头肉。看在许一江和许明轩的份上,王氏也要给她们母女几分面子。
    许小花,她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也算是放手心里疼了十几年,真打坏了,她先舍不得。
    就剩下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许水苏了。
    唯二能算依靠的爷爷,被气的撒气诸事不管,自己老爹,又早早溜了。王氏更加肆无忌惮。
    多喝了一口水要被骂,吃了一口饭要被打。活干的不好被打,干的好了,总找到不好的借口,还是一顿打。
    家里也没人替她说句话,许水仙和许小花完全看热闹不嫌事大,她们嫉恨着许水苏和织锦走的进,还觉得打的轻了。
    有时候故意找茬给王氏借口,一顿打骂。
    这一切,水苏只有生受着。
    今天因为没摘到王氏满意的山楂,不仅罚她不许吃晚饭,还又柳条抽了好几十下手心。然后被撵出来捡柴火。
    怪不得这天都快黑了,她不是回去,而是走出村的路。
    先前织锦还奇怪呢。
    这会子知道缘由了,心疼的不行。
    她不由分说的从许水苏身上拿下竹筐,背到了自己身上,又拉着她回家。
    水苏着急道:“大姐姐,我还要去捡柴火,不然奶奶不让进门。”
    织锦安慰道:“没事,等会我帮你一起捡,现在先上我家里吃点饭,你都几天都没饱了,万一饿出个好歹来怎么办?”
    水苏还是不肯,她小声道:“要是被二姐姐她们看见,回去又要挨打了。”
    织锦心头一酸,轻声宽慰道:“没事的,现在天都快黑了,她们肯定在吃晚饭,不会看见的。我们走快点。”
    水苏还在犹豫,肚子却发出了「咕咕」的叫声,忙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织锦见状,直接小心牵着她的手回家。
    柳氏见到二人一起回来,有些奇怪。
    第23章 许一江
    织锦悄悄的把经过一说,柳氏三人都露出心疼的表情,明安更是生气道:“太坏了!”
    柳氏道:“说起来,还是被我们连累了。先吃饭,我都做好了。吃完饭,一起去拾柴火。”
    柳氏为了给织锦和明安补身子,每顿饭只要有时间都做的很丰盛。
    有菜有肉,有汤有鸡蛋,在许家吃清汤窝窝头习惯了,乍一看见这么多食物,水苏都不敢下筷子。
    柳氏一边招呼着她吃,一边不停的给她夹菜。不一会儿,碗上就叠起了高高的一层。
    水苏低着头吃饭,抬手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泪珠。
    这个小动作,织锦几人都看见了,却没一个人说破,反而尽量寻找话题,让她放松,逗她开心。
    等到吃完饭,织锦又找出药膏,小心的给水苏上药。
    上次她的手被王氏划破了,柳氏怕留下疤痕,专门去城里买的药膏,效果很好。
    药膏图在手上,原本火辣辣的伤口清凉起来,还带着淡淡的清香味。水苏的脸上不由露出一抹浅浅的笑容。
    上完药膏,织锦直接把一盒子都塞进水苏的怀里,道:“这个你带回去用,每天晚上上一次,就不会留下疤痕了。小心点,别让别人看到。”
    水苏忙要还给她,“大姐姐,这个是不是很贵,我不能要。”
    织锦道:“不贵的,姐姐家里还有一盒呢,都用不完。放在家里浪费了。你快点收下,姐姐才放心。”
    水苏小心的把盒子收好,眼圈红红道:“谢谢大姐姐。”
    织锦爱怜的摸了下她的脑袋,“不用和大姐姐这么客气。”
    水苏还惦记着柴火的事情,出门好一会的柳氏三人回来了,许二泉的背上背着水苏的竹筐,里面是大半筐的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