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第468章 帝王多不德,朝臣无大恶?

      朱由校的确是有意削弱吏部之权。
    虽然朱由校承认,他作为皇帝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去统治这个帝国。
    毕竟他不是朱元璋,做不到每天为自己的统治而工作十多个小时。
    他更想有更多的悠闲时间。
    所以,这注定他他的皇权要被分成很多份,然后由一些人代理,以维护这个帝国的统治。
    但朱由校可不想让荐举官员的权力就真的只掌握在吏部的手里。
    那样吏部的文官就会把持整个帝国官员铨叙大权,如此一来,既利于卖官鬻爵,也利于搞党争,排除异己。
    为此,朱由校也就想把荐举权多授予一些朝臣。
    这样就算朝臣们都利用荐举权卖官鬻爵,那也会导致卖家多,官价也不会被抬太高,这样买到官的人也不会为了捞回本,而把百姓逼得太狠。
    同时这也能让文官集团内部更加分裂,大家都有荐举他人的权力,自然谁也不服谁。
    与朱元璋建国之初,为抑制地方豪强做大,而要求里甲长与粮长轮流由富户担任一样。
    以前的基层是一家独大,一地方豪强垄断乡里所有权力。
    但朱元璋这么一改,就有“皇帝轮流当,明年到我家”的意思,使地方豪强之间谁也不服谁,而处于分裂状态,更利于帝国统治。
    现在朱由校就是要这样做。
    既然让官员分享自己的皇权在所难免,那就多几个分享,这才皿煮嘛。
    “你就以此拟旨,宣召天下,今后每逢重臣出缺,便需四品以上京官荐举,然后再廷推,并以此为成例,不得由吏部专荐,后世若有违背者,则有使吏部专权而出现卖官鬻爵与独断专横之嫌,新的政事堂大臣、枢密院使和副使以及新的阁臣,着政事堂、枢密院、内阁,立即部议出所需的名额来,该增额的就增额,如今帝国疆域增加,内务事务也增加不少,多六七个辅臣阁臣乃至枢密军机大臣,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确立需要增补的名额,就着四品以上京官荐举,然后廷推,廷推之制度,还得再议议,到时候再说,现在把人才荐举上来。”
    朱由校因此道。
    若不是如今通讯技术条件没跟上,他都打算让地方大员也参与官员荐举和廷推。
    而如今因为与地方联络常常需要数日乃至一两月的时间,所以,他只能让更多的京官参与荐举。
    袁可立自然遵了旨。
    对于是政事堂大臣兼枢密院副使兼内阁首辅的他而言,削弱吏部之权,是有利而无害的。
    只是对整个文官集团而言是有害无利的。
    所以,袁可立虽然不反对但也不支持,只做了听命行事的执行者。
    “陛下不权归六部且不说,怎么反倒限制吏部之权,陛下是觉得公卿重臣们,那些老头子,权力还不够大吗?”
    吴伟业对于这样的圣旨感到很不满和失望。
    “怎么可能权归六部,权归六部依旧有悖于君王独治,还不如归于人人,当今天子,这是既不想把自己累死,也不想让有谁可以制衡他!”
    赵进美因此言道。
    “接下来选的政事堂辅政大臣与阁臣还有枢密院大臣,皆会由四品京官荐举会推,如此一来,这如何让我们士绅确定利于我们自己的贤臣一定被选上?!又如何能让被选上的大臣为我们整个士林说话,他们只会趋炎附势于君王!”
    吴伟业因此苦笑起来。
    孙承宗看见这样的旨意后倒是很快就明白了皇帝为何特简他代替崔景荣为吏部尚书,而不是通过廷推选吏部尚书,摆明就是了为着这一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时,陛下为了更顺利的削弱吏部之权,而故意在下此旨之前,特简自己为吏部尚书,如果自己想做阁臣,就识趣的接受这样的旨意安排,由别人荐举上去,如果不想,那仕途就只能止步于吏部尚书!到底是陛下!”
    孙承宗因此笑了笑,心里这样想道。
    作为官场上比较会做人的他论名望没人能比,至少比徐光启好得多,所以,孙承宗不愁没人荐举,他只愁皇帝愿不愿用他。
    “启禀陛下,四品以上京官,所荐举的政事堂辅政大臣、枢密院大臣以及内阁阁臣名单已全部统计完毕,有荐举孙承宗为政事堂辅政大臣的,也有荐举朱燮元为枢密使的。”
    这一天,袁可立向正在练书法的朱由校禀报道。
    朱由校则头也没抬一下,就说道:“不必给朕看了,直接召集九卿重臣们廷推,所有被荐举上来的都是候选人,然后廷推出需增补的名额的三倍之数来,然后由朕亲自面议,若真有才,自会当场简用!”
    “遵旨!”
    袁可立回了一句。
    “自国朝定鼎以来,帝王多不德,朝臣无大恶,是故,国祚能享二百余年而未衰,所谓乱朝纲者,多为内宦妇寺,饶是奸臣严嵩,也非大奸大恶,实则不过乃世庙宠臣耳,可见,我等士大夫方是社稷长治久安之良医,但陛下怎么就对文官防备很深,削吏部之权且不言,如今廷推直接推需增补名额的三倍之数,还得陛下亲自面议后才会任命,这样一来,根本谁也不能确切保证谁能被选上!”
    王永光在知道廷推之事后就对孙承宗说起此事来。
    孙承宗则笑道:“陛下没有防备文官吧,反而愿意相信更多的文官,不然也不会把荐举之权由专放于吏部改为放于众臣荐举。”
    “虽说如此,以后朝臣想做一件事无疑更难,毕竟难以成势。”
    王永光回道。
    “成势未必能成事!”
    孙承宗继续回道。
    王永光见孙承宗不上道,大为扫兴,便没再和孙承宗说话。
    孙承宗则转身回家就写了一道密本呈递到了御前。
    廷推结束后,孙承宗、王永光、李标、刘鸿训、杨维垣、朱燮元等被推了上来。
    朱由校因此面议起这些人来。
    而这些人一到勤政殿,朱由校就先问着王永光:“吏部左侍郎王永光王爱卿,朕听闻,你在私下里说本朝帝王多不德,朝臣无大恶,而祸乱朝纲者多为阉宦妇寺,所以国祚到如今还不败,所以,以你之言,大明到现在还能未亡,皆是列位臣工之功?”
    王永光听后看了孙承宗一眼,吓得满头是汗,立即就匍匐在地:“陛下恕罪!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