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3
他又能达到怎样的成就呢?可以说,越往后,百损道人打败萧璟的希望越渺茫。
百损道人心中充满不甘。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昔日可以被自己随意打杀的小人物,一步步的成长,最后全面超越自己,这种情况对他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尤其是当年他明明有机会将这样一个天才扼杀,从根源上解决今日的忧患时,那种嫉妒与悔恨几欲令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他极度发狂。
他嫉妒萧璟的年轻、机缘和武功,悔恨当年一时大意,竟放走了一条幼龙,现在这条幼龙长大了,终于开始对他展露獠牙了。
萧璟不知百损道人的心思,但感受到对方越来越显露明显的疲软之态,心中振奋之余更是鼓起余勇,再接再厉,掌掌强攻。但见漫天掌影翻飞,罡气喷薄,前一道掌风未散,后一道掌风已经接踵而至,如此一掌接一掌,掌掌连环,渐渐的以萧璟为中心形成一堵浑厚气墙,泰山压顶一般朝百损道人推移过去。
百损道人感受着惶惶天威一般的压力,心头沉重,渐有不支之感。他的内力深厚之处还要胜过萧璟一头,道家真气又悠远绵长,后劲十足,打到现在远还未到枯竭疲弱之时。但两人电光火石一般的打了整整半天,这其中所消耗的绝非仅仅单是内力。到了他们二人的境界,早已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套路,任何招式任何武功完全都是随心而发,随机而定,掌法可用腿使、腿法可用拳出、拳法亦可以指御,端看敌手情况而定。
可正因为如此,敌手的一切行止全都变得无迹可寻起来,所有的招式再无固...定套路,一样的招式可以有无数种运用方法,同样也有无数种应对方法,只需根据情况使出最合适的一种即可。
这便是武学中的一等化繁为简的境界。大凡学武之人,都要经历几个过程,从一开始什么也不会,到学会简单的套路,然后再开始学习复杂深奥的武功,最后一法通万法通,融万般武学为一炉,彻底的化繁为简,达到无招胜有招的神而明之境界。
这说起来简单,但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局来说,要随时随地破解敌手毫无规律亦几无破绽的攻势,所耗费的心神简直难以估量。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互为表里,神疲则气弱,气弱则精乏,精乏则力亏,百损道人战斗本能本就比不上萧璟,又没有神照功那种一神内照、一神外游的分心二用的高妙手段,时间一长,渐渐感觉精神疲惫,神志渐趋昏乱,虽然内力仍然用之不尽,但却没有了先前见招拆招、不滞于物的从容。
感受着萧璟仍然龙精虎猛的状态,百损道人心中大恨,但却毫无办法,眼看着萧璟得势不饶人,降龙十八掌不要钱一般的狂扫猛拍,他只能强打起精神来费力周旋。
降龙十八掌本就是以力降人的刚猛武功,这一占尽先机,更是沛然不可抵挡,一掌未尽,一掌复出,此消彼长之下,战局顷刻间急转直下,几乎成一边倒的局势。
一鼓作气彻底镇住百损道人,萧璟心中畅快难言,八年前被其逼得跳崖逃生的屈辱一扫而空。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才八年时间便风水轮流转,他武功大成,彻底搬开压在心头八年之久的一座大山,从此以后,百损道人再也无法在武功上对他造成生命危机了。
其实打了这么久,不独百损道人心力交瘁,难以为继,就连萧璟也不可避免的感到一丝疲惫。降龙十八掌固然威力十足,但同样也极为消耗内力和体力,换一个人辗转腾挪、大开大合的一连拍出几千掌,便是不消耗任何内力,也保管教他瘫软如泥,一根手指头都别想动一下。
神照功练就的内力既非纯阳,也非至阴,而是介乎二者之间,平日里积蓄体内,按子午流注而自行运转周天,内壮五脏、外练筋骨。所以哪怕萧璟并未刻意打磨筋骨,更未练过任何横练一类功夫,但他的身体状况仍然远超绝大部分江湖人士。
天下武学因思想体系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儒、释、道三类。
道家崇尚上善若水,以天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为而弗宰、长而弗恃。武学往往以阴柔为主,越是纯阴至柔的武功,威力越是绝大。
佛门则相反,讲究佛光普照、无坚不摧,金刚永住、不坏不破,武功一般而言讲究阳刚威猛。
儒家则讲究中庸平和处世,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凡事不可去尽。不偏不倚,直道而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是温润如玉的儒家君子们行事的准则。如此体系下衍生出来的武功自然也是中正博大而又刚强不息。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上则为河岳、下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以修齐治平和三不朽为毕生理想的儒家圣贤们认为这世间有一种至大至刚、沛然莫御的‘气’塞于天地之间,称之为浩然正气,武林前辈们通过儒学义理中的‘理气、动静’之变,继而以浩然正气为理念开创出种种威力绝大的顶尖武学,华山派的浩然养吾剑、萧璟的神照功便是儒学体系下的武学成果。
而降龙十八掌虽然也是出自儒家五经中的《周易》,但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并不能单独算作儒家经典,因此不能简单的视之为儒门武功。
世间武学大多不归于道则归于佛,儒家读书人大多学而优则仕,又讲究以理服人,满腹经纶却跑出来混江湖的极为少见,因此儒门武功并不多见。
神照功创始人无可考证,但应该是一位儒学成就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