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48
他娘的知道甘化城发的什么疯啊。
太子叹气,“张榜澄清一下吧,总不能伊春说什么就是什么。”甘化城这事,对他们而言,有利有弊。现在也说不清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绥化没守住,估计嘉川、侯城也保不住,接下来屯兵冀州吧。这是最有可能将刑长风等人拦住的地方。”说这话时,太子郁郁,甘化城也是无能,只一个回合就败了,几万士卒又被伊春收编。这相当于割肉资敌,实力此消彼涨,叛军越发的强壮,而大梁越发地孱弱了。
三皇子对此没有异议,“皇兄,大将呢?由谁来领兵?”
太子道,“孤打算调王朗北上。”他这个决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太子发现,比起王朗,其他更无用。王朗虽然也不能抗衡刑长风姚春暖等人,时常被搞得灰头土脸,但好歹还能交手两下子。
王朗原先坐镇黔南,如今黔南得益于北方平定,南蛮也不敢太放肆,南方也随之安定下来。太子知道,对方只是伺机而动,一旦大梁虚弱,对方一定会反扑的。但是现在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解了眼前的燃眉之急再说。
老百姓们发现,对于甘化城屠回安镇一事,这次朝廷反应很迅速。
他们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伊春叛军身上,说是伊春叛军和当地官员勾结回安镇民,甘化城为了守住绥化,迫不得已才屠镇的。至于被甘化城绞杀的绥化之地的官员们,身为地方父母官,守土有责,却不思其责,贪图叛军所给的高官厚禄,甘化城杀得好。
后面更是把重点放在杀官一事之上,模糊焦点,淡化屠镇一事。
皇榜上斥责会宁、松花府、绥化等等几地的官员。骂他们: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大梁养士两百年,如今大梁有难,士却妄图献城而降,图谋叛军的高官厚禄。此等官员,不配为官,死不足惜。
因为先有会宁、松花府等官员献城而降,还有朱大帅的归附,霍老将军的小女儿与刑长风的联姻等诸多例子在前,舆情即使对甘化城屠镇有所不满,却也因事出有因,舆情有所和缓,不再那么尖锐地抨击朝廷了。
其他地方,因为朝廷的解释,舆情有所和缓,但伊春和缓化两地,非但不和缓,反而群情激奋。
朝廷无耻!
这是他们听说了大梁朝廷皇榜上的污蔑之语时的第一个反应。
伊春的老百姓却没有那么好糊弄。
姚春暖先前主张在伊春军屯办私塾,然后又在伊春主城办公学,这两个地方都不曾禁止大人前去学习。他们做这些,并非愚民教育,而是致力于开启民智,引导思考。加上伊春主城如今算是他们势力的经济文化中心,非机要之事,都不禁止讨论,故而伊春的老百姓都善于思考。
而绥化呢,是事发地,当天回安镇的惨烈,他们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自然不会被大梁朝廷的话所糊弄。
可惜,两地的老百姓再怎么不相信。大梁朝廷回安镇勾结伊春叛军的这一污名,因为缺乏有力的反驳的证据,一直到新朝建立,才被正名,被去除。
随后,伊春城主府也发了檄文,驳斥大梁对回安镇的污蔑。
伊春公学上,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蛋,仰望着站在台上,朗读讲解这篇檄文的先生。
“这篇檄文城主府用的是大白话写的,檄文里先讲述事情的起因,最后反问大梁朝廷,甘化城因老百姓盘了
179、第一百七十九章
伊春的火炕而屠镇,可对?”
夫子接着朗诵,“你们大梁朝廷讲究刑不上大夫那一套,却习惯了有什么罪名就往老百姓身上推呗。朝廷无道,却将罪名怪责到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何辜?回安镇死的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人,不是一万八千八百六十七头畜生。”
读到这里,夫子哽咽,底下的学生也是心情沉重。
收拾了情绪,夫子继续读道,“大梁是华夏人的大梁,但华夏,却不只是大梁的华夏。且不说回安镇从未勾结我们伊春,如果人民反了,那也是不堪重负而反,你们大梁更应该反思自已,而非将过错全部都推到老百姓身上。因为我们华夏的老百姓,是最善于忍耐的老百姓,但凡能活下去,绝对是最温顺的。”
“大梁王朝延续近两百年,但腐朽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