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担心找不到本站?在百度搜索 PO18脸红心跳 | 也可以直接 收藏本站

分卷阅读134

      做替身将其救出,?远走他乡。
    在外漂泊无定所的殷博明心系谷圣国的黎民百姓,几经周折,?受过种种磨难后,终于取得了乌鞑王的信任。
    他娶了乌鞑的三公主为王妃,?两年后,?率领乌鞑将士,与朝中的蔡太师等肱骨老臣里应外合,?终于推翻殷帝的□□,将风雨飘摇的谷圣国拨乱反正。
    其二,便是在殷承景到达禹州后,次日出行巡视时,有朝廷旧臣素衣血书,?从黄门楼上一跃而下,以命换谏,只为引起殷帝注意。
    此旧臣侍奉先帝几十年,在殷承景继位后便主动请辞到禹州归隐。
    因看不惯当地官员贪污赈灾银两,欲揭发其行径,以至于满门被害。
    侥幸逃脱后,万般无奈下,便用此方法越过殷帝周遭层层密护的佞臣申冤。
    此旧臣在当地颇有威望,可殷承景看了血书,却闭目塞听,将旧臣以惊驾之罪暴尸荒野,不许任何人掩埋。
    不单如此,南巡过后,殷帝甚至还受小人挑唆,将治理水患不利之罪,尽数降责到一干忠臣头上,大兴牢狱之灾。
    弄得朝野哀鸿,百姓心灰意冷,对这位君王的不满也怨恨也与日俱增。
    其三,便是久居太虚山的魏后之母,清平公主还朝了。
    此事在书中的着墨倒不多,寥寥数笔而已,因主人公是殷博明,所以用了大量的章节描写他与母妃阴阳两隔的悲惨,和心境上的改变。
    若是两个月前,阮昔还信这书上所言,如今却觉得,连勾栏里最薄情寡义的风流恩客嘴里吐出的字,都比那通篇的鬼扯要可靠几分。
    殷承景曾说过,史书向来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此言不虚,原著既是本对殷博明这位“仁帝”歌功颂德的书,必然会将所有情节都描写得对男主角更有利。
    别的不提,单单是书中写的那些殷承景南巡后,处置的“忠臣”名单上,就有好几个阮昔眼熟的名字。
    几乎全都是除夕夜时,围在她身边讨好卖乖的货。
    阮昔思虑良久,起初觉得若想改变殷承景最终悲惨的结局,殷博明这个人是断断不能留的。
    可对方终究是王爷,皇室血脉,尊贵无比,纵然犯了天大的错,按理最多也只能终身囚禁在宗人府。
    谷圣国没有斩皇室的刀。
    唯一能使的手段,便是上不得台面的暗杀。
    可除了殷博明,朝中蔡太师之流,才是更关键的所在。
    那些日后即将与仁帝共同起事的臣子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来源与魏后的势力。
    正是当初这两股把殷承景由五皇子推为九五至尊的力量,又亲手将他覆灭,推入不见底的深渊。
    殷博明不过是他们竖起的一面旗帜罢了。
    没了他,还可以再扯其他旗。
    先帝共有九位皇子,难不成殷承景为了永保皇位,要所有危险的苗头统统扼杀?
    即便他当真能狠下心来,此举也为世人所不容。
    到时就算起事者没有皇家血脉,只要操作得当,恐怕也会比殷承景这个暴君,更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殷承景不可能做这种蠢事。
    除掉殷博明,暗地里的敌人只会更多,进而演变出各种原著中不曾提及的变数,让人防不胜防。
    与其如此,不如留着这面明晃晃的旗帜,先动手拔出朝廷内的余毒。
    等毒都清干净了,一个孤立无援的王爷,又有何惧。
    想太长远无益,眼下最要紧的,便是吴太妃的南巡之死。
    这老太太前几日教阮昔吹尺八的时候,精神灼烁,腿脚康健,怎么看都不像病入膏肓的模样。
    想来应是出了某种变故,才会突然暴毙。
    阮昔仔细想了想,昨夜殷承景派人在她屋外抓到的可疑太监,应当和吴太妃脱不开关系。
    向来身居深宫的她,这次破天荒的硬是要跟着殷帝出行,连规矩礼节都全然不顾了,期间必有原由。
    沈太后轻易应允的举动也太反常了点……
    难不成吴太妃的死,和她的老冤家沈太后也有关联?
    失踪的太监小方子的事一传出,韩美人与芳尘的神色明显变得异常不少。
    她二人显然知晓小方子的身份,可之前在与阮昔聊天时,却没表现出有任何不对劲儿的地方。
    看样子自从那夜和主子接过头后,她们的确始终处于待命的状态,并未再有其他举动。
    有殷承景明目张胆的护着,那背后之人即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再在船上行凶。
    此事便那么不了了之,各方上蹿下跳的势力也总算消停下来。
    当船终于靠岸之时,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
    无论是主子还是宫人,大多都没出过远门。
    光是车马劳顿还好,冷不丁的在海上漂这么长时间,好多人都得了晕船之症。
    即便随行的太医开了不少药,还是止不住的犯恶